和平日报, 2021年3月26日,近日,驻扎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上围艺术村的摄影师王兆宇收藏的一批移民文化影像作品,作为改革开放后印尼华侨回国建设的最好见证,在广东省华侨博物馆2月5日开展的“潮涌侨声——海内外侨界与广东经济特区建设专题展”上展出。
而这批珍贵照片的收藏,却是一次偶然事件。
2016年,来自东北的摄影师王兆宇正式入住上围艺术村,身处这座具400余年历史的传统客家村落,王兆宇满怀热情开展客家文化的研究、梳理与创作。
因对历史人文具有敏锐的嗅觉,王兆宇看待影像作品也有着与他人不同的视角。2017年的冬天,王兆宇在倒垃圾时无意间发现垃圾堆旁散落了几张旧照片。出于摄影师的本能,他仔细观察了一下那些照片。“那些照片很旧很脏,但是里面传达的信息让我惊讶,我觉得这可能是一批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于是王兆宇好奇翻开其中一个破旧潮湿的蛇皮袋,发现里面除了照片,还有信件、香港通行证等资料。
这批偶然发现的照片大部分拍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些时间更早,拍摄地点大部分在香港、印尼及龙华区樟坑径上围村。其中拍摄年代最早的为1950年摄于印尼某葬礼上的银盐照片。另有一组老奶奶嫁孙女的场景照片,老奶奶穿着客家人传统服饰,新娘则穿着洁白的婚纱,记录下了东西文化交融的美好瞬间。
根据资料显示,照片的一位主人叫房振光,他们都是上围村的印尼华侨,上世纪80年代从香港回村办厂,一些信件里还写有他们回乡办厂的相关信息。“这些照片资料全面展现了华侨一家人的婚丧嫁娶。从视觉人类学的角度看,这是移民文化的影像见证,对考察移民保持原有文化及融入土著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王兆宇说。
2018年,上围艺术村被设为深圳文博会分会场之一,策展人向王兆宇借了部分老照片及文件参加上围艺术村的历史展,让这批珍贵资料为更多人认识了解,也引起了广东省华侨博物馆负责人的关注、肯定,最终得以受邀参展。
执著本土人文历史影像记录,潜心发掘研究在地文化。王兆宇入驻上围艺术村以来,与艺术家们密切交流互动,挖掘村落一手资料,摄影创作“客家麒麟舞”系列作品,并获得“广东摄影十杰”荣誉称号。目前王兆宇正在拍摄一部片名暂定为《樟坑径76号》的爱国主义题材纪录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两位空军烈士陈桂林、陈桂民的故事,并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上围村、龙华区的红色历史文化。
(雨林编辑,来源:文旅中国,王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