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4月6日,中国自甲午战败后,就始终在沉沦,直到抗战胜利,命运才开始逆转。1949年,中共建政后,中国的工业化才开始上路。

对于中国前三十年的历史,对于前三十年的统治者毛泽东,当代中国舆论多持否定态度。然而,正是在毛泽东时期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培养了上亿的产业工人,没有这些,改革开放的起点会低很多,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可能没有今天这样大,也可能没有今天的中国制造。而是向今天的俄罗斯、巴西以及中东各产油国一样,靠出卖初级产品的各种矿产生存,靠天吃饭。年景好时,俄罗斯、巴西、南非与中国并称为金砖国家,年景不好时,直接被打回原形。今天,金砖国家的对话机制仍然存在,但还有多少人谈论金砖国家呢?

反观中国,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工业总产值达到2.9万亿美元,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是德国的346%,日本的235%,美国的123%。2014年,中国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

凭借如此的工业、制造业实力,中国的国力尤其是军力有了巨大的飞越。比如媒体热议的中国海军军舰下饺子般服役,2016年服役军舰高达11艘,远超美国,前面也提到日本也在惊呼中国海军对日本形成优势;歼-20等新式武器如井喷般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制造业达到巅峰后,就开始了去工业化、去制造业化。当中国成为世界造船大国,手持订单量位居世界第一时,美国的造船业已经萎缩到全靠军方订单维持。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与小批量的生产,其成本有天壤之别,中国武器在世界上具有性价比优势,一定度上就在于此。2005年,媒体曾爆出台湾准备向美国购买8艘常规潜艇,每艘美国的报价6.5亿美元,总计52亿美元,直接让台湾歇菜。原因之一即是,美国本土已经没有常规潜艇建造的产业,为了给台湾建造只能重新建设生产线。作为对比的是,泰国从中国采购的039B型AIP常规动力潜艇出口型S26T,第一艘预算135亿泰铢约合3.89亿美元,并且还包含由中方提供人员培训、随艇武器设备、相关的技术和维修保养以及未来6年的使用和改进。中国制造性价比之高,名不虚传吧。

再看曾经的霸主英国,自一战后就逐渐在去工业化、制造业化,转向金融等服务业。英国曾经为之骄傲的海军,在欧洲都很难排名第一,核潜艇、核武器甚至直接使用美国制造。军迷圈有一个段子嘲笑英国海军的没落。说是,1900年看到英国海军出动,1、2、3、4、5、6,皇家海军本土舰队第一战列舰分队出动了;1945年,1、2、3、4、5、6,皇家海军本土舰队主力出动了;2017年,1、2、3、4、5、6,皇家海军倾巢而出了。

特朗普意识到了美国的问题,一上任就推动制造业重返美国,成效能有多大,目前很难说。近几年中国制造也遇到问题,发达城市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出现了去制造业的趋势。2014年底公布的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底制造业在二产和三产全部从业人员占比为35%,比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时期下降了3%,同期服务业占比上升了3.5个百分点至46%。而据2013年的数据研究表明,第二产业的每单位劳动力创造的产出约为11.1万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服务业单位劳动力的产出为9.3万元,大约只是第二产业的83 %左右。

在中国尚未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时,过早地去工业化、制造业化,可能使经济结构拉美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类似的一个反例南非也很能说明问题。曾经南非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距离发达国家一步之遥,然而曼德拉上台后的改革,使南非成为外资肆虐,制造业、工业萎缩,非洲第一经济强国的名头早已易主,大批白人逃离南非。

中国人买东西总是喜欢看性价比,抱怨苹果手机等产品在国外如何便宜,国内如何贵。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苹果手机的贵,而在于收入低。当你月收入几千美元时,花几百美元买一部苹果手机,还会觉得贵吗?

很庆幸,中国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中国这样庞大的国家,制造业永远都不应该过时,反而应该精益求精,站在世界产业链的顶端,以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产品价值,以技术为壁垒,使国民享受到高生产效率、高技术、高附加值带来的高收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多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