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香港特首选举结果已经出炉,林郑月娥在中央加持下高票却惊险地当选,成为第一位女性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履历丰富,有着长达37年的行政管理经验,曾在特区多个部门任职,作风硬朗,能力比较突出,获得过“好打得”称号,符合中央政府“爱国爱港、有管治能力、中央信任”的要求。但也因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表态和普通香港人的认识或期望存在相当距离,以及因为中央在选举过程中排他性的过度加持,招致了相当大的群体性逆反心理,从而拉低了港人对她的支持力度,并导致所有民主派选票完全不支持她。现在,不管怎样,林郑已经成功当选,我们在为她祝贺之余,亦要提醒她正面临着八个重大挑战。
第一,重建市民信任的挑战。曾一度是所有官员中民望最高的的林郑,自宣布参选以来,民望就一直低迷不振。《香港01》选前独家委托港大民意研究计划进行的民调显示,林郑的支持率长时间远远落后于曾俊华,甚至不足三成。尽管这一民调并不尽然反映社会现实,但也足可见她的认受性之低,或者说,和中央政府要求的“港人拥护”还存在相当距离。依照现有选举机制,认受性低并不妨碍林郑当选,但她若不能战胜这个挑战,势必如她之前的三位特首一样,在未来施政中必将举步维艰。所以,对于林郑,她当选后的当务之急,就是必须改善强硬形象,争取市民信任。
第二,解决香港政治矛盾的挑战。香港自回归以来就存在着结构性政治矛盾,尤以建制和泛民的矛盾最为突出。两派之间因为意识形态和政治利益,长期撕裂,甚至毫无建设性地、情绪化地为了反对而反对,立法会“拉布战”如同家常饭,不仅阻挠了本地政策辩论,令许多本对市民有利的政策难以推进,导致深层次经济矛盾无法解决,反过来也进一步激化了香港的政治矛盾。港独激进本土正是趁此机会快速崛起,在年轻人中不断攻城略地,并把香港政治力量由建制派、泛民两派对立,变为建制派、泛民、本土和港独的四分势力。而林郑所以能获得中央政府信任,一个原因正是反港独立场坚定,但也由于她在与泛民、年轻人沟通时姿态强硬,令其竞选之路一直被泛民和年轻人杯葛。现在既然特首选举已经结束,林郑就必须以香港的特首而非建制派的特首来要求自己,用最大诚意去弥合撕裂,团结港人向前走。
第三,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的挑战。香港问题说到底,还是经济而非政治问题,而继续追究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则和香港的官商共治模式,以及对自由资本主义毫无质疑的原教旨心态密不可分。自由资本主义催生了香港经济活力,但也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原教旨心态则让这一根深蒂固的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检视。其后果不单令香港经济活力每况愈下,被深圳逐渐赶超,而且还造成了社会的结构性固化,把年轻人推进了港独阵营。林郑曾担任过港府扶贫委员会主席,理应对此有清醒认识,她绝不可再抱着自由资本主义的神主牌不放,必须要看到香港深层次矛盾的本质,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展现出解决矛盾的魄力。而林郑能否“跳出香港来研究香港”,真正用好香港的战略地位,发挥其制度和市场优势,让北京对香港经济的帮助不止是“输血”,也是其一大挑战。
第四,守护香港核心价值的挑战。历史让香港人选择了民主制度,而且香港人已经将之视为核心价值。如果说回归前因为处于港英殖民统治之下,民主只能暂时让位于反殖民,那么回归后,民主无疑已经是港人的图腾。遗憾的是,2015年政改失败,港人追求自由民主之路就陷入窒息。针对港人情绪,林郑曾在竞选政纲表示她“明白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对普选的诉求”,任内将尽最大努力在人大“8·31”框架下营造有利推动政改的社会气氛。既然如此,林郑就必须直面挑战,重启政改,为港人争取并守护住民主这个核心价值。
第五,去殖民地意识的挑战。香港曾被英国殖民长达一百五十年,后又在有意无意间成为接纳内地难民的避难港,包括内战,也包括文革、“六四”等事件的逃难者。这使许多港人的身份认同出现迷惘乃至错乱,导致港人产生“恐共”、“仇共”情绪。“六七暴动”后港英政府对左派的全面清理和系统的殖民地教育,更令殖民意识深入人心。1997年,出于香港平稳回归的考虑,殖民地意识不仅未得到检视,反而不少港人将“一国两制”片面理解成香港先进制度抵制内地专制制度的屏障,致主权虽然回归,人心却游离于国家。现在她的责任是需要让香港人去认识中国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不再是他们一直理解的文革、“六四”时的中国,连西方大国都已经刮目相看,香港也需要去除偏见。
第六,重建央港互信的挑战。因为在“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的认知差异和矛盾积累,央港互信从未像现在这般严峻,相比回归前,香港广为流行的大中华主义,长期被治港机构压制的泛民都主张“民主回归”,近些年来情况已然改变,央港政治互信缺失也愈来愈重。今次特首选举,中央及治港机构以罕见高调姿态强势介入,公开主张支持林郑,更是激起了港人逆反心理和政治猜疑。这种情况必须得到改变,林郑既然深获中央信任,就应不负所托,扮演好港人和中央的介质角色,以切实行动来弥合陆港矛盾,重建央港互信。
第七,重新定义香港地位的挑战。香港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崛起,最关键的原因不是因为香港奉行资本主义,而是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在内地政治封闭时期,香港是西方与中国内地的桥梁;在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时期,香港既推动了这一过程,也和内地的庞大市场形成对接。而在近些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再次发生改变,内地在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已经成为亚太乃至全球经济中心之一,连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寻求搭中国经济的顺风车向上发展的时候,本有近水楼台便利的香港,反而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离心力。如果狭隘地仅将眼光局限在本地,无论香港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都会无解。香港想要解决问题,发展自己,就必须抓住中国正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上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实现二次腾飞,林郑要引导港人建立这样的认识。
第八,践行“一国两制”的挑战。“一国两制”作为陆港两地最大公约数,是香港最主要的政治实践,在过去二十年确保了香港平稳回归和持续繁荣。但在近些年,“一国两制”亦遭到愈来愈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许多内地人认为今天中国已经“现代了”、“强大了”,常用“一国”的大棒来检视“两制”下香港的不同声音,上纲上线,甚至有些治港机构和官员将官僚主义习气带入香港,让“两制”陷入窘境。另一方面,不少港人又以“两制”来排斥陆港正常交往,试图将香港自外于中国,挑战“一国”红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香港整体利益,以“一国”来挤压“两制”,香港将难以称其为香港,以“两制”来对抗“一国”,更是覆巢之下定无完卵。作为新特首的林郑,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一国两制”,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要完成这个挑战并不容易。
要注意的是,上述八大挑战并非今日才有,而是自香港回归后就一直存在,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第一位特首董建华上任之初踌躇满志,最终却因施政不力以身体不适为由半途辞职。第二位特首曾荫权任内忽视深层次矛盾,贫富分化持续扩大,甚至自己也被富商围猎。第三位特首梁振英政治忠诚固然经受住考验,但也因斗争性太强,进一步加深了社会撕裂,让港独趁势兴起,他本人也成为首位未能连任的特首。三位特首的前车之鉴,林郑必须借鉴。她若能战胜这八大挑战,就会以首位成功的特首载于香港历史,若不能,不过就是第四位特首而已。(多维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