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4月4日就是清明節了,中國人的習俗是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其實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也有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寒食節。
話說清明節,原來只是中國傳統曆法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一般在公曆的4月4日、5日或6日。清明一到,天清氣朗,萬物滋生,春意盎然。《曆書》中說:“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在唐朝以前,人們並不是在清明節祭掃,而是游春踏青。相傳大禹治水以後,人們用“清明”一詞來慶祝水患已除,天下太平。而且此時正值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實在是游春踏青的好時節,人們還在清明節從事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各種活動。
那麼為什麼現在人們都在清明節祭祀祖先了呢?這就要說到另一個節日--寒食節了。
寒食節的由來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在春秋時代,介子推隨晉國公子重耳四處流亡,途中飢餓難耐,介子推曾經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充饑。
後來重耳回國做了晉國國君,就一心想要報答介子推。他聽說介子推和母親隱居在綿山,不肯出山為官,就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
但是大火燒了3天3夜,最後卻發現介子推和母親被燒死在樹下。重耳非常痛心,於是修祠立廟,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每年在這一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表追思。寒食節祭掃的習俗就這樣留下來了。
而這個寒食節的日期就在清明節的前一天。
宋代以後,慢慢的人們把寒食節的祭掃活動放在了清明節,於是就形成了現在清明節祭祀祖先的習俗。
在台灣和韓國的部分地區,至今仍然保持著寒食節禁火、清明節踏春的古老傳統呢! ( 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