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5月13日,在民国时,有这样一个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却甘愿以农民自居;他受过高等教育,却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宋庆龄称赞他为“万世师表”,郭沫若讴歌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东南联合大学校长美国人布莱恩·库朋也评价他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
这个人,就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杰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体现出了用教育开发民智的思想。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在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陶行知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在金陵大学毕业后,陶行知去美国留学,拜于大教育家、大哲学家杜威门下,研究现代教育。三年后,在回国的轮船上,同学们都在畅谈回国后的人生目标,五花八门,众说纷纭,而陶行知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使全国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
回国后,正赶上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众多的文化界名人纷纷占领高等学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唯独陶行知放弃了扬名立万的机会,毅然投身于最广大的农村,并立下宏愿: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
为了普及平民教育,陶行知亲自编写了两本教材:《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奔走于全国各地,义务教广大的农民兄弟识字,并免费赠送这两本教材,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接受的人要教会身边的两个人识字。
经过数年的努力,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国农民的识字率一下子上升了二三十个百分点,结果被无耻的教育部当成了自己的政绩大肆宣扬。
1927年,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因为陶行知在南京郊外的晓庄创办了一所师范学校。
在开业典礼上,挂着一副陶行知亲自撰写的对联:“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稷棉下工夫。”明白晓畅地表达了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 ( 雨林编辑, 来源 历史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