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10月10日,如果你曾經看過客家人的禮儀帖式、祖宗牌位、墓碑、或是婦女靈位,應該會發現在婦女的那一行必定有加上「孺人」這二個字。例如,陳孺人、張孺人….等。
這是客家婦女所特有的榮銜,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們先從古代丈夫的官階與其妻子的稱號對照表來看一下:
丈夫官階 妻子稱號
一品 一品夫人
二品 二品夫人
三品 淑人
四品 恭人
五品 宜人
六品 安人
七品 孺人
八品 無
九品 無
由上表可知,古時只有七品官以上之妻才有稱號,叫做“命婦”。以地方官員來說,七品官一般都是縣令、或知縣級(相當於現在的縣長),其妻始能配稱 “孺人”。
但是為何客家平民百姓的婦人卻也可以稱作“孺人”呢?
其一,據黃香鐵【石窟一徵】載,在粵東客家地區“俗不論士庶之家,婦女墓碑皆書孺人”。此由來,民間傳說都是出自宋末。宋帝昺棄京南逃來到粵東客家山區,為元兵追殺。適逢一群采樵婦女,肩扛竹杠,列隊而過。元軍疑為救兵,倉惶而退。宋帝為謝救駕之功,特賜客家婦女為“孺人”。此後相傳沿用。
另外鄒魯在其【回顧錄】中亦有與上近似的說法︰
相傳當日宋帝昺,為元兵所追,正溯江而行,而元兵至,舟子及隨從大駭,均棄宋帝昺而逃。正危急間,適上山客家樵婦一隊經過其處,皆肩荷竹杆,手提鐮刀,突然而出。元兵疑為救兵,驟然退去。宋帝昺于是得救,大喜,即指舟上各物,為封贈客人婦女之用,並准客家婦女死後,一律稱為“孺人”。
其二,根據史籍和眾多客家族譜記載,元軍攻陷臨安後,文天祥自真州脫險南歸,於泉州行再返贛,興師勤王。當經漳州赴梅時,途過大埔三河壩,時僅有十數隨員,被元兵尾追,幸適遇一群上山採樵婦女,肩扛竹杆,列隊而過。元軍疑為救兵,倉惶而退,始克沿途號召義兵收復梅州,發動二次勤王師。嗣奏准端宗,特封梅州、大埔等地客人婦女為“孺人”。
其三、文天祥收復梅州後,發動二次勤王師。當時雖然當地人口不多,但是客家子弟盡皆響應,共有八千餘人之多,連婦女也執干戈以衛社稷,其中光是梅州卓姓一族,就共有800人隨文天祥而去,並且經崖山海戰後僅有一人返鄉。
清末大詩人黃遵憲對客家人這一悲壯的歷史,曾經賦了一首詩追述:
男執干戈女甲裳,
八千子弟走勤王;
崖山舟覆沙蟲盡,
重戴天來再破荒。
其後由於宋朝皇帝感念客家婦女忠君愛國的情操,特賜客家婦女以七品命婦“孺人”榮銜。
姑不論上述所舉說法何者為是?均可見客家婦女之“孺人”早就成了榮寵之特例,而且在歷經元、明、清千餘年一直相傳沿用至今,在歷史中佔著重要之地位。
特告:本文經中央廣播電台選輯於客家婦女節目中,除內容之“古代丈夫的官階與其妻子的稱號對照表”外,其餘則全文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