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11月21日, 曾经世界各地年轻人远渡重洋追寻“美国梦” (American Dream)。而今,数以万计来自东盟国家的“追梦人”来到中国,通过求学、创业、就业实现自身价值,追寻属于他们的“中国梦”。
广西南宁,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前沿窗口,无疑成了许多东盟青年开启中国寻梦之旅第一站。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访了在当地留学、工作的东盟青年,了解他们的求学梦、创业梦、明星梦。
秋日午后的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李斋月骑着共享自行车来到与记者约定的地点,在自动售卖机上通过微信支付买了一罐咖啡。这位对中国“新四大发明”轻车熟路的印尼青年,在广西求学、任教已有5年。
李斋月(Iqbal Ramadhan),印度尼西亚万隆人(Bandung,Indonesia),硕士学位,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2012-2013年,Iqbal 老师曾任教于亚非会议博物馆中文俱乐部,并于2016年9月起担任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印尼语外教。Iqbal 老师主要担任印尼语口语、印尼语笔译等课程的教学,以丰富的学科知识教授学生更多印尼语言及文化知识。
“小时候看中国影视剧,感觉汉字既复杂又有趣,后来跟随中国—东盟青年营访华,更激发了我来中国的强烈兴趣。于是2013年我来到广西师范大学学习汉语。”李斋月说。完成学业后,李斋月入职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教授印尼语等课程。谈到为何留在中国,李斋月说,希望继续提高中文水平,在这里他可以找到更多的机遇。
“中国的网购物美价廉,商品带回印尼卖可赚些差价。现在我已成为亲朋好友的海淘代购达人。”他告诉记者,印尼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希望未来能将中国的电商经验带回国,为后续创业做准备。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已近10万人,比15年前增长8倍多。东盟青年选择到中国逐梦的同时,中国各层面也在不断优化学习工作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便利。
以拥有东盟留学生数量最多的中国省区广西为例,除奖学金外,当地部分高校已构建中国—东盟创新创业联盟和产业孵化基地与推广平台,为留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便利。广西科技厅也已全面启动实施“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合作培养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