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充值的国家

归侨故事:一本护照讲述印尼归侨回国心路历程 :周慧兰

和平日报, 11月20日,上世纪中叶,印度尼西亚华侨华人涌现“归国潮”,回国的大多数是热血青年,他们怀着一颗热爱祖国,致力于家乡建设的赤子之心奔向祖国母亲的怀抱。从此,扎根乡土,一门心思搞建设,促发展,即使在黑色岁月,由于所谓的“海外关系”遭受不公平待遇,在海外亲人的不断呼唤中,依然选择留在熟悉的土地上,凭借个人努力和顽强意志等来一片曙光。

周慧兰,1942年出生于巨港市,1960年只身一人回国

护照情况:持中国护照,在印尼海关处当场签字承诺永不回印尼,回国后上交。

孙女:“奶奶,当时印尼环境那么好,食物又这么美味,你为什么要回来?”

周慧兰的孙女得知奶奶是印尼归侨,忍不住问她。

为什么回来?对于周慧兰这一代人来说,不需要解释。

一本护照讲述印尼归侨回国心路历程

从祖父挑着两筐胭脂、花粉下南洋,到父亲购买中国书籍在当地经营销售,周慧兰一家在印尼的生活水平一直在提升,等到她出生,家庭条件已处于中产。尽管如此,父母对家乡始终念念不忘,在家里每个人都讲绍兴话。

因为对家乡的思念,父母经常向孩子们讲岳飞、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故事,描绘一幅幅绍兴的风土人情。加之父亲销售中国图书,她借此把书籍读了个遍,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更多好感。

1953年,周慧兰随父母来到雅加达,进入中华中学读书,校长即华侨教育家、第三届全国侨联主席张国基。在雅加达生活的日子里,周慧兰获得前往大使馆的机会,大使馆与当地华人关系友好,每逢过年,邀请华侨华人观看国内革命电影《青春之歌》,阅读《人民画报》等刊物,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对祖国更加向往,对回国充满更多期待。

1960年,时值印尼排华情绪最严重的时期。周慧兰说:“那时走在大街经常会看到有人辱骂华侨华人。”而且,在当地,很多成绩优异的女孩毕业后都当起了家庭主妇。个性好强的周慧兰不愿意平庸度过一生,18岁的她决心回国,父母给予支持。

尽管受到排华压力,父母也不愿意让女儿加入印尼国籍,他们甚至希望其他子女也能够一个个回到国内。

在印尼海关处,海关工作人员告诉她,“如果离开印尼,就要承诺永远不再回印尼了。”周慧兰毫不犹豫地签了字,踏上了由中国政府派来的船只。

离开是在1960年底,等船靠岸,已经是新的一年。当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广州码头上随风飘扬时,周慧兰说,“同行的人都激动得直落泪。”

今年2月,周慧兰的大儿子带着孩子去了雅加达,在母亲的嘱咐下,他们去看了看老宅。儿子回来说,跟母亲当初的经历相比,现在的印尼社会环境很不错,印尼人的文明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离开父母,放弃舒适的海外生活,选择回到一个新生国家,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印尼华侨对新中国的肯定。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更加深切、忠诚的爱国热忱,不计较个人得失,全身心奉献一生。对年轻一代而言,已经难以理解他们的选择,究竟是什么样的理由使他们如此坚定不移地回国。也许,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解释:游子回家,不需要理由!

(雨林编辑,文/《钱江侨音》记者 蔡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