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1年1月12日,罗德山是兴隆印尼巴厘村这片热带农作物基地的主人。身为印尼二代归侨的他,从回国至今的几十年中,一直坚守在这片令他神往的第二故乡——兴隆。
原名兴隆南国热带雨林的巴厘村位于兴隆华侨农场,多个国家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和传承,早已形成了独特的兴隆归侨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尼归侨文化,巴厘村就是唯一以印尼归侨文化为主题的一个文化景点。
1954年,父母带着年仅两岁的罗德山从印尼邦加岛勿里洋回国并最终选择了兴隆作为落脚点。在兴隆的初创阶段,归侨们充分发挥了在东南亚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技术专长,漫山遍野地种上了咖啡、香茅、剑麻等短期作物和橡胶、椰子等长期作物,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办场方针,整个兴隆很快就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这种集体种植的农场大家庭里,罗德山从小就迷上了满目的苍翠,爱上了热带雨林。他从农场干部到农场管理局,再到90年代初下海经商,一路走来可谓阅历丰富,见识深远,具备一般个体户商人欠缺的经营理念。
或许是骨子里天生着农场人对开垦种植的执拗,在赚到第一桶金后,罗德山选择了回归热带植物世界的事业。2003年,他承包了一百多亩土地,开始尝试种植各种各样的南洋植被和稀缺树种,并由此发展成为旅游景点。
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更好地培育出从海外引进的咖啡、胡椒等 “洋货”,罗德山在近50亩的棕榈和椰子园,尝试用棕榈和椰子树干代替传统的石柱作为胡椒藤蔓的支撑,既实现了立体种植,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又节约了石材资源。
其实,在罗德山的眼中,除了这些植物宝贝,根雕才是他真正的“命根子”。
被人称为“树根疯子”的罗德山,在十年当中收集了根雕作品一千多件。这些千奇百态的根雕作品,全部取材于太阳河河畔。
那些在淤泥中不知沉睡了多少年的树根,有些重达数吨,有些高达十多米,有时需要花费十几天的挖掘功夫。 为了这些树根,罗德山花掉了自己上百万元的资金。2003年,罗德山创立了以生态艺术为主题文化的兴隆天涯热带雨林博物馆,模仿热带雨林风貌进行设计装修,步入其中,犹如一次森林探险之旅。
全国84个华侨农场中最大的兴隆华侨农场创建于1951年9月,位于海南岛东南部万宁市境内美丽的太阳河畔。地处丘陵,地势由东向西增高,海拔21~532米,年平均温度24.5度,极端最高温度为39度,极端最低温度为3~4度,年平均降雨量为2014毫米。
由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香凝亲自为兴隆华侨农场题写了场名。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视察过兴隆华侨农场。
(雨林编辑, 来源:海南早茶美食交流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