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1月15日,庞秀玲是归侨的后代,出生在中国,从小深受父辈们的影响,特别喜欢乐观热情的归侨文化。
看着老一辈的归侨们走了很多,人文情怀也在逐渐消失;为了留住归侨们独有的文化情怀,她毅然辞去了在印尼的旅行社工作,回到兴隆来,勇敢尝试从未涉及的领域——巴厘村建筑工程,把在印尼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双手将如今的巴厘村呈现在世人面前。
庞秀玲的父亲是印尼归侨,她自己也在巴厘岛有过十多年的导游经历,对印尼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与泥雕的结缘,似乎是她娱乐消遣的收获。
从小对绘画、雕塑的浓厚兴趣,让庞秀玲一直在泥雕中乐此不疲。随着年岁的增长,庞秀玲的雕塑技艺也日渐娴熟,闲时便捏捏刻刻,自得其乐。
后来,她干脆对作品原料也加以改进,用水泥代替了泥土,制作工序也更为简单,更有利于造型的长期稳固。就这样,一件件作品在庞秀玲的手中相继诞生。龙头龟、猴子、乐器甘美兰等,可以说,庞秀玲的作品里都有一道作料叫印尼风情。除此,庞秀玲还在作品中融入了中国元素,印尼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在这些创意性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由于庞秀玲的这些泥塑做得惟妙惟肖,因而在当地有了小名气。2013年,庞秀玲总算等到了自己事业的归宿,印尼巴厘村请她担任土木建筑设计师,这份工作让她开始了自己的全职设计生涯。
如今,庞秀玲虽然已经不太会说印尼话了,可是关于印尼的记忆总也无法磨灭,她试图把这一切通过泥塑进行生动地再现,将印尼文化中最特别的东西展示在人们的眼前。
“建筑不只美在惊鸿一瞥,更在于它们背后的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文化寓意。”— 庞秀玲
(雨林编辑, 来源:海南早茶美食交流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