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2023年1月12日 , 新中国的诞生,让众多身在海外的华侨学生看到了光明和希望。1952年,20岁的傅秋帆毅然决然排除重重干扰,舍弃较富裕的家庭生活,离开父母和妹妹,从印尼回国。在党的侨务政策的关怀下,他成长为一名人民医生,并被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授予“营养学博士”称号。他生前将自己的一生比作“红帆远航”,之所以乘风破浪,只是为抵达祖国更美好、绚丽、壮观、辉煌的彼岸。
难忘的印尼生活,饱尝寄人篱下的辛酸
傅秋帆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印尼度过的。1931年,两岁的傅秋帆随父母从福建省南安市远渡重洋到地球赤道上的印尼爪哇岛谋生,起初父母做店里帮工维持生计。后来,父亲开了一间小杂货店经营土产品,生活安稳下来。傅秋帆有机会在葛班然镇读小学,那里留下他许多有趣而难忘的记忆。
傅秋帆喜爱书法和美术,书法本上经常留有老师批的红圈;他也喜爱体育运动,喜欢打羽毛球、篮球等,还做过校操练领队。业余时间他常到家对面的大众阅览室,那里有进步书报杂志,供当地华侨阅读。经常光顾,他学到了许多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写作爱好就是在那时萌生的,他还常参加演讲比赛。葛班然是他难忘的人生启蒙地。
小学毕业后,傅秋帆便乘火车到约100公里之外的玛琅市领华中学读初中,后转入玛琅中华中学(玛中)念初中和高中。
这期间,印尼被日寇占领,当日寇投降后,荷兰殖民主义者取而代之。傅秋帆亲历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荷兰殖民主义者对印尼人民,特别是对华侨的残酷迫害,更饱尝了寄人篱下,任人摆布、欺凌的辛酸。
1947年,傅秋帆所在村镇和当地华侨都被赶到偏僻山区,搭起竹棚,风餐露宿,过了一年多集中营般的难民生活。也正是这段艰辛痛苦的经历,让他越来越感到祖国在心中的分量,胸中鼓荡起爱国的炽热情怀与抱负。
在社区热心普及“健康与营养”知识的傅秋帆高兴地接过“和谐示范明星家庭”奖牌
奔向祖国,撑起人生红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消息传到印尼,给前途渺茫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海外侨胞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作为华侨青年,傅秋帆积极参加华侨青年进步社团“新力社”的活动,经常从新中国报刊、文艺书籍、电影、话剧中看到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从中吸取营养与力量,慢慢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当时傅秋帆是玛琅中华中学(玛中)学生会合作部部长。他向全体同学展售新中国的新画报书刊,宣传新中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还作为玛琅市新力社的组长,参加新话剧《在战斗里成长》的演出,组织同学们学习毛主席著作和祖国时事,增强了大家向往祖国、回归祖国的崇高愿望。
1952年蜡梅绽放的季节,傅秋帆怀着赤子对祖国的无限深情,毅然决然离开了父母与妹妹,踏上归国的征程。在印尼政府办手续时,当局对回归祖国的青年学生设置重重障碍,逼他在护照上写明誓言“回国后不再回印尼”,才给签字盖章放行。傅秋帆毫不犹豫,答应一切条件。搭乘荷兰游轮到香港,再坐火车到深圳罗湖桥。一下火车,傅秋帆就感受到祖国慈母般的温暖,仰望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不由自主地高唱《歌唱祖国》的歌曲。
从那椰子飘香的千岛之国——印尼,回到了有着黄河、长城的母亲怀抱,傅秋帆开启了人生的新旅程,从此过上了有意义和幸福的新生活。
回国后,傅秋帆和一批归国侨生被安置在北京归国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学习
“让祖国美好江山明日更辉煌绚丽”
回国后,在党的侨务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傅秋帆和一批归国侨生被安置在北京归国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又奔赴东北到哈尔滨一中念完高中学业,1953年经全国统考,按第一志愿考入中国医科大学。1958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于附属第一医院,成为有海外关系的归国侨生在校院工作的先例。在这里,他一路成长为人民医生、科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际医疗卫生研究院营养学博士。
“人生的价值是报效党、祖国和人民,做大奉献;人生的最大幸福是以坚定信念,实现崇高理想;人生的快乐是坚守信念,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奉献到老,让祖国美好江山明日更辉煌绚丽。”正是这种人生信念与价值追求,圆了傅秋帆的报国梦。
参加工作不久,傅秋帆就与夫人白桂珍共同参与创建了医院的小儿科,并积极投入紧张的门诊与病房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傅秋帆先后多次调动。他总是怀着满腔热情,自觉做到“到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屡创佳绩。
1984年12月29日,傅秋帆又实现了宿愿,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这让他激动万分,进而迸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
1986年,他又回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鉴于中国肥胖儿童逐年增多的态势,傅秋帆在全国首次开展防治儿童少年肥胖的研究课题,撰写了70余篇论文,并先后在国际、国内等有关学术大会上宣读交流,在世界级、国家级报刊上发表,《预防儿童少年肥胖与减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等科技成果在国内外分别获得特等奖、金奖及一等奖。
傅秋帆主编的《儿童膳食指南与儿童营养食谱》、《中华长寿大典》中的《老年饮食》等10部著作,分别获“世界百年学术成绩奖”“百佳科技创新人才金奖”和“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
“非典”期间,傅秋帆凭借自创的“防非典营养饮食措施”与“防非典一周食谱”成果,应邀赴京出席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中国精神——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国庆座谈会,被授予一枚“2003年抗击非典——中国精神”奖章及铜制立式纪念横匾。
1978年至2002年,傅秋帆连续当选5届沈阳市政协委员,提出500多份提案,被誉为 “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协委员”“提案最多政协委员”和“跨世纪好委员”。
那时的傅秋帆年年深入社会基层,听取群众意见,重视社情民意,特别关注沈阳的空气污染、水质不良、城市绿化率低等影响民生福祉的问题。他的提案受到了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委办局也及时进行了办理。如今的沈阳市,市政建设、绿化、空气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这里有傅秋帆不小的贡献。
永远不服老,要为沈阳的发展与繁荣、稳定与进步作贡献。临近逝世的2017年,傅秋帆还计划在沈阳40个重点社区为中老年作“营养与健康”讲座,同时,在互联网上,利用自己的网页宣传、普及营养健康知识。
经常有人说:“老傅太傻了,太笨了。放着国外的优越生活不去享受,回国受苦受累;除了自己的工作之外,还承担了近20个社会兼职,且一分钱不要,又要在休息时间费心费力。”对于这些,傅秋帆总是不置可否。他生前说:“只要我的工作有益于党、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那便是我最大的欣慰。”
这是傅秋帆的真心话。海外艰辛谋生的经历,使他对祖国有了更深的体会。祖国的兴衰关乎个人的兴衰,只有祖国强大了,华侨华人在外面才能抬起头来生活。正是这种切身体会,一直激励傅秋帆不断努力工作,奉献社会。
(雨林编辑,来源:侨园杂志社记者:王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