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充值的国家

归侨信息:印尼归侨陈婵娘与厦门羽毛球队 (二 )

编者按:文章《印尼陈婵娘与厦门羽毛球队》王起鹍写于2014年6月,曾先后发表在《厦门日报》副刊等报刊上;《印尼老归侨忆羽毛球生涯:培养出世界冠军》一文是《福建侨报》记者许丹专访撰写,2014年11月《中国侨网》转载。两篇文章作为追忆陈婵娘老师为中国体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知名的羽毛球运动员基本上是从印尼等国家回国的侨生,他们也为祖国培养出新一代的本土运动员,其中就有印尼归侨汤仙虎(后排左三)、王文教(后排右一)、陈福寿(前排左二)、陈婵娘(前排右二)等名将。(1965年福建队与广东队建羽毛球队的合影,教练是王文教)

  厦门羽毛球队的诞生已是鲜为人知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知名的羽毛球运动员基本上是从印尼等国家回国的侨生,他们也为祖国培养出新一代的本土运动员,其中就有印尼归侨、厦门羽毛球教练陈婵娘。
  1938年出生在印尼雅加达的陈婵娘,从小热爱羽毛球,青少年时期参加过印尼全国比赛,稍有名气。1959年经爱国华侨介绍,她抛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回到中国,进入福建省羽毛球专业队为国效劳。
  1965年,厦门市体委成立体校,且陈婵娘爱人左鑫华在集美侨校任篮球教练,她申请回厦后被点名到体校负责羽毛球培训工作。

  当时厦门岛内缺的是场地。羽毛球训练对场地要求还是比较高,一是要在室内,可以不受风雨影响的练习;二是地面不能太硬,否则对运动员膝盖损伤很大。

最终她找到厦门工程机械厂的食堂,借为羽毛球训练场地,并在全市各小学校挑选20多位七岁左右的学生组成训练队。刚组建,体委只提供球拍和球,有的学生连球鞋也没有,别说运动服了,厦门第一支羽毛球队就在艰苦的环境中诞生了。

  陈婵娘把20多个孩子都当为宝贝,经过三年的训练,不少队员被各级体校吸收,其中就有林瑛在参加省里的比赛中荣获第三名,被推荐到福州军区体工队后,成绩突出而进入国家队,在参加各种大赛中获得世界羽毛球锦标賽、羽毛球世界杯和尤伯杯等十几次世界冠军。

  1976年陈婵娘移居香港,至今仍兼职培训青少年羽毛球、参加香港业余老年人羽毛球队,并经常回大陆参加各地举办的老人羽毛球邀请赛。

  2014年7月,陈婵娘应邀回厦门参加活动,时隔三十多年,看到当年毛头小孩现在仍然在打球,有的已是国内外裁判,有的当教练带球队,有的办羽毛球培训班,生活舒心,收入颇丰,真让陈老师欣慰与高兴。

  陈婵娘说:真情怀念厦门的一草一木,想念这些孩子们,甚至思念厦门的海蛎煎、炒素面线、炸五香条、鱼丸汤,这些仍是当年运动员们不可缺少的“营养”,而红烧猪脚、褒鸡汤等才算得上每周的“补充营养“。

(雨林编辑, 来源:福建侨报 许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