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2023年6月27日 , 随著中国快速崛起(或许应该说是复兴或再度崛起),近10年来有关中国特别是中美关系研究的著作层出不穷。附带地,也带动了华人研究热,也就是有关中国境外的海外华侨华人研究热;其中,中国国内的海外华侨华人研究也日趋热闹。
有关华人研究的课题中,关于大中华经济圈或是海外华人会否出现类似20世纪初期的中国化,特别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再现,是较多人关注的课题。
就中华经济圈而言,在相当程度上这是难以避免的趋势;关键其实是在它是互补性大于竞争性,抑或是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伸言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通有无是种互补性竞争关系,其中有互补也有竞争,至于细节则取决于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也就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
至于华人再中国化的课题,应该认识到自1950年代以来,至少在东南亚,华人对所在国的政治认同已趋于巩固,他们已从侨民变成公民,问题反而是已从侨民变成公民的华裔华人华族是否享有与土族一样的公民地位?抑或是尚存在著一等与二等公民的区别。这个课题也是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毕竟,不同国家具体国情不一,如在泰国,这个问题不存在,而在大马则尚是个有待时间来解决的课题。
此外,应该一提的是,还得把政治认同与其他认同,如语文与文化认同区别看待,不可混为一谈。在泰国有很大比例已是华裔而不是华人,也就是说他们虽有汉族血统,但已不纯汉族,而且也可能不懂华语或其祖籍地的方言,故只能称之为华裔而不是文化意义上的华人或华族。虽然这20年来,许多东南亚国家均兴起了学华语热,但是已断了层的华文教育能否真正复兴尚有待观察。
就华人研究言,无疑自1990年代来中国大陆是最有成就,研究队伍也最大。这其实也反映了中国综合实力的上升。学术研究的兴衰很大程度本就是一国综合实力的反映,如二次大战以来,美国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其学术研究也同样是全球最发达,很多新理论,新学派也来自美国,或是在美国兴旺发达起来尔后再传到世界各地。
本来,在20世纪初期到中期,中国也有不少人搞华侨华人研究,可在1960年代后便断了层,1980年代才再启动,而在1990年代后,日趋兴旺发达,研究成果也日趋丰富。一个例子是1993年由周南京主编的《世界华侨华人辞典》的出版。这是一本200多万字,列有7000多个条目的综合性大型工具书;
两年后,周南京再接再励又再主编多卷本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简称《全书》)。这个12卷本的《全书》在2002年出齐,每卷约100万字或更多,12卷加总起来有约1500万字。从量方面言,可说是空前的。从质方面言,也是可圈可点。
( 雨林编辑,来源 :诗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