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2023年8月14日 , “人一生中总会有不少值得回忆并引以为荣的往事。而最让我刻骨铭心的就是在缅甸华侨战工队的那段经历。”91岁高龄的陈秋云老人面对记者,深情追忆起自己当年为支援中国抗战而奋斗的难忘岁月。
“七七事变”后,缅甸各地的华侨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立即掀起抗日救亡热潮,纷纷成立店联、文协、妇联、歌联、学联等群众组织,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主张,团结广大侨胞支援祖国抗战。
“当时我在华侨女中读书,有幸和一些进步人士相识,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和同学们参加了学校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以及募集捐款和抵制日货等活动。”陈秋云祖籍福建,出生于仰光,对中国的理解和憧憬都来自父辈的讲述。然而,华夏儿女同根血脉,“加入支援抗战的队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法西斯悍然将侵略战争扩大到东南亚地区。在日军大举进攻缅甸之时,仰光受到强烈冲击。学校停课,商店停业,本来热闹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当地居民和侨胞惶恐不安,华侨群众组织的活动也被迫停止。但是,1942年1月,在仰光华侨群众组织的骨干和从中国来的文化界进步人士的组织下,缅甸华侨战时工作队(简称战工队)在缅北的曼德勒正式成立。陈秋云的二哥陈杰夫决定带她一起参加战工队,这是兄妹俩第一次离家远行,当年陈秋云刚18岁。
陈秋云老人告诉记者,战工队并非武装部队,主要任务是深入缅甸城乡,进行抗日救亡宣传。“除了学习国际时事和政治理论外,我们印发中、英、缅文的战工队宣言和抗日标语传单,绘制海报,准备大量宣传材料和展览图片,自制舞台道具,排练演出节目等。”
70多人组成的战工队里人才济济。《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张光年(光未然)是战工队的负责人之一,在与队友的通力合作下,体现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的文艺节目成为战工队宣传抗日的有力武器。《保卫缅甸》《消灭日本法西斯》等抗日歌曲用缅文填词,获得当地群众广泛共鸣。气势磅礴、豪情万丈的《黄河大合唱》则往往是战工队演出的压轴戏。
在战工队的努力下,不到一个月,曼德勒就掀起抗日救亡热潮。“1942年春节期间,我们在曼德勒连续3天公演,这是《黄河大合唱》首次在海外演出。张光年亲自上台领诵,‘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仿佛还在陈秋云老人耳边萦绕,“现场掌声经久不息,即便很多观众听不懂歌词,但激昂的歌曲充满着坚贞不屈的情感,感动了大家,也振奋了民心。”《黄河大合唱》的演出不仅在当时轰动曼德勒,而且对战后缅甸华侨爱国歌咏运动的广泛开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942年4月3日是一个令人悲愤和难忘的日子。这天上午,战工队正在举行工作总结大会,一批日军飞机突然飞临曼德勒上空,对市中心等地狂轰滥炸。战工队所在地云南会馆也成为敌机袭击目标,在大火中变成废墟。这次空袭标志着缅甸战局进一步恶化。形势突变迫使战工队做出撤离曼德勒的决定,支援抗战活动也被迫中断。但是,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战工队这支由缅甸侨党领导、以缅甸华侨进步青年为骨干的文艺宣传队伍,高举反法西斯大旗,先后在曼德勒和缅北部分城镇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海外华侨华人抗日救亡斗争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够铭记缅甸华侨战工队的这段光荣历史。”陈秋云对记者说。
下令自己庞大的船队停止运输日货,各个碾米厂停止向日本出口大米。日泰贸易额在半年间锐减一半,他惨遭日本和亲日势力暗杀。
(雨林编辑来源: 人民网记者 李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