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4月6日,印尼民族的融合取得了宪政上的进展,修改1945年宪法时,印尼勇敢的弃掉只有印尼原住民才能担任印尼总统的限制,这并非一项普通的政治决定。这表示印尼民族的意识进化已达到高峰,且建立在一个“没有一位公民可以认为自己是印尼原住民”的基础上。该政治决定是适时的,是在全球化民粹主义破灭之前的政治决定。
不过,在日常生活上要执行该宪法改革并不容易,民族融合的过程经常受到掌权者因为政治利益的干扰。华族的特性经常被政治化,且被置于与印尼民族特性相反的位置。其实,在印尼独立之前,华族已有了与印尼民族不能分割的认知。
在印尼的华人
当时媒体倘被荷兰统治者控制,十九世纪的下半叶,华族已开始进入到华文媒体行业。1926年5月青年宣誓节之前两年,华文媒体“新报”是第一个提出“印度尼西亚”这个名词代替荷兰殖民者用的“荷属东印度”的名词。
华文新报也是第一个将WR Supratman创作的印尼准国歌揑ndonesia Raya”刊登在该报的媒体,当时没有电视及网络的时代,因为“新报”首次刊出印尼准国歌,使社会大众知道印尼虽未独立但已有了国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于1944年日本侵略军被联军击败,当时日本天皇希望印尼人民协助日军对抗联军,日本首相承诺,倘若印尼人民协助日军击败联军,日军在东亚战场上胜利时,日本将允许印尼宣布独立。
1945年3月1日,正当日本天皇裕仁生日那天,日本成立了“准备独立调查机构”(BPUPK),该机构的任务为研究及准备印尼宣布独立所需要的各种重要事务。
日本统治者成立的该机构有62位成员,其中有4位是华人。第一位是林昆贤(Liem Koen Hian)是一位记者,也是第一位在泗水成立印尼华人政党的人物。第二位是黄天柱(Oey Tiang Tjoei),大企业家黄忠涵的儿子,也是华裔政党的总主席。
林昆贤于1929年的政治演讲中,批评具有血统优越感的华人。并说,印尼已没有纯原住民血统的族群,倘若还有的话就是还未开化的野蛮族群。
最重要的是他身为华人对印度尼西亚的观点,几年后(1932年)他在演讲中讲述有关印度尼西亚原住民的概念,即无论他来自任何的民族,只要他认为自己是印度尼西亚人,及其想法与观念与其他印度尼西亚人一样,且热爱印度尼西亚,愿意执行身为印度尼西亚人民的义务,就是印度西亚民族的一分子。他认为,能够具有印尼人民的想法与觉得自己是印尼民族的人,可以被称为印尼原住民。
“准备独立调查机构”(BPUPK)完成任后随即被解散,1945年8月7日,日本成立一个新的机构“印尼独立筹备委员会”(PPKI),委员会准备印尼独立后的宪法,其中一位成员即叶传宾(Yap Tjwan Bing)药剂师及万隆工艺学院(ITB)的教授。
华人如其他少数族群一样,在印尼争取独立一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Nugroho Notosusanto及同仁编写的“印尼民族历史”的书中,印尼国军历史中心,在1975初仍然记载有“四位华人与阿拉伯人”参与在“准备独立调查机构”里,但未写出他们的名字。该记戴也不正确,因为参与的华人就有四位。
在该书印制第四版时,Notosusanto任教育部长,在该书中删掉了四位华人参与“准备独立调查机构”,并以四位阿拉伯裔与荷兰裔代替了四位华人。至今该历史书已修改了数次,但仍未改正以上错误的描述,不知政府要到何时才要修正该错误,而该书已成为学校历史教科书的样本。
融入印尼社会
在印尼的华人更注重的是自已如何融入印尼社会,华裔不只是生在印尼,谋生在印尼,拥有印尼国籍,也成为印尼民族的一分子,想的是如何为印尼祖国做出贡献。
融入印尼即热爱印尼祖国,不可以破坏或诋毁印尼,虽然印尼祖国有许多缺点。我们要为印尼祖国做出贡献,也许我们会对自己民族的行为或政府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不是外人,而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一分子。
有的人喜欢在外国或我国侨民面前,诋毁自己的国家与民族,赞扬别的国家。其实,任何国家都有其优点与缺点,就看你选择要住在哪个国家。
在外国我们应该彰显印尼优良的一面,在外国人们看我们是来自印尼的印尼人,不看我们的种族或宗教。印尼特性是团结所有印尼人民,我们有责任加强融入印尼社会,无论我们来自任何的背景或宗教,要做一个好公民,奉公守法,遵守法律,提升国民的福利与生活水平。(邝耀章译自komp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