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5月4日,很多人在谈到中国古代政治时,总会牵扯到儒家,动辄“传统儒家如何如何”。然而,无论对儒家或褒或贬,都无法反应儒家在中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儒家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存在的全貌。
其实,儒家是复杂的。从历史渊源上,儒家学说上乘“配天”西周天下体系,核心学说起于春秋时期的孔子,此时的儒家在历史脉络上还是清晰的。但是,自孔子之后,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将其演化为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而一发不可收拾。
《韩非子·显学》曰:“自孔子死后,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梁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根据韩非子的叙述,孔子死后儒家分为了八大流派。
需要注意的是韩非子所列举的这八家并非是同时代儒家的八种儒学派别,其中包括孔子自己的弟子如子张、颜回、漆雕开,也包括孔子的再传弟子如子思、孟子和荀子。姑且不论韩非子如此分类是作何用意,但是确实反映出了儒学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这八派思想中,最终主要呈现出了两种流派。其中以子思、孟子为代表的道德派和以荀子为代表的政治哲学派。前者后来演变为一种儒家的政治神学,后者一直保持着对政治的观察角度,而没有确立任何政治正当性。
孔子死后,弟子曾参率领弟子汇集了孔子在世的语录,形成了后来被尊为“四书”的《论语》。而后曾参由通过逻辑推理论证的方式对孔子的基本论点进行深发演绎,形成了儒家“四书”《大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曾子这里,道德和政治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联姻”,自此道德伦理成为了确立政治正当性的重要论据。曾子的而后的子思和孟子,将这种道德政治论逐步演绎为一种具有绝对神学意义的性善论。
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里我们可以结合孟子之前的曾子所说的“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的目的是什么?用孟子的话说是“可以为尧舜”。
尧舜在中国历史的元叙事上以近乎天人,《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很显然,儒家并不仅限于交通人世,而有更大的野心就是实现“以德配天”。在儒家的视野中,道德并非仅仅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守的规范,而是成为圣者的道路,能够像尧舜一样联通接近神性。( 李钊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