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7月30日,开创300年传奇罗经老店的吴鲁衡并非万安土著,族人是世代以砍柴为生的山民。清康熙年间,吴父带着年幼的吴鲁衡沿着新安江逆流而上,迁徙到了繁华的万安古镇。
万安古镇 ,曾经是罗盘”万安派“的发源地,鼎盛时,镇上有上百家罗盘作坊,如果只剩下两三家。吴家的罗盘制作在特殊时期,也一度中断。吴水森也改行做了汽车修理工,改革开放后,吴水森又捡起了祖传的手艺。
罗盘是一种精密的测量仪器。一般的木头容易收缩变型,变型差之毫厘,就会让测量的结果差之千里。而银杏和虎骨木质地紧密,变形极小,因而是做胚的理想材料。图为用虎骨木制作的罗盘。图片作者:阮传菊/视觉中国
吴家有一件传家之宝,是一块天外陨石磁铁。吴家先祖吴鲁衡正是因为得到了这块陨石磁铁,才开起了这家流传300多年的罗经老店。罗经店内每一块罗盘的指钟的磁性都是从这块磁铁上得来。
300年来,罗经老店一保持着前店后坊的格局。这座有300多年历史的罗盘世家老宅,选址布局是风水样板:中间是一个天井,既便于采光,又利于各工序相互沟通;地面设有小桥流水的室内景观,有融入自然之感。
以前,吴家的罗经店制作的风水工具很多,有日晷,罗盘、风水尺。现在日晷已经不生产。
小小的罗盘其实包罗万象,书写盘面,就是按一定的顺序,从内到外书写五行八卦、干支甲子、节气方位、天文历法,“对传统文化不熟悉,就会觉得很神秘;如果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看罗盘就像看一部百科全书一般有趣了。”
解放后,受徽州人尊敬的风水师一夜之间从天堂跌到地狱,罗经店第一个被没收,所有罗盘都被毁,吴家的老宅也被没收。吴水森一度心有余悸,虽然家族的罗盘制作技艺在他手上得以恢复,但他却不想张扬,吴兆光鼓励父亲:“如果连我们都不宣传罗盘是建筑科学,那风水可能永远被误以为是迷信。”于是父子俩穷一家之力,建起了这家罗盘博物馆。
从第一代传承到第七代,风水师一直是吴家罗盘最大的买主,最鼎盛时,年产罗盘几千只。后来传到吴水森手上,万安罗盘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少部分被海外风水师买走,更多的变成了一种文玩,被对堪舆学感兴趣的人收藏。在接过家族作坊后,吴兆光没想过把罗盘发扬光大,只希望在离开风水后,万安罗盘能安好,现在罗盘每年能制800面,他已心满意足。吴兆光说:“建这个罗盘博物馆,就是要让大家知道,罗盘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古代科技的结晶。” ( 图片作者:阮传菊/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