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1月25日,眾所周知,印尼邦加(Bangka)人對於美食研究的執著,孜孜不倦追求舌尖上的幸福感,遠近聞名。歷盡數百年的積澱,終於形成特有的Kuliner Bangka(邦加美食風味)。
回中國唸書時,同搭荷蘭郵輪的外地華生,對我伸出大拇指說:“邦加人最會做吃的!”可不是嗎,邦加的名點佳餚令人垂涎欲滴,使人難以忘懷。
邦加以世界錫都著稱,最早錫礦開發地是檳港(Pangkal Pinang),那也是華人最集中的居住地。華人區早期它在檳港大伯公廟不遠的魚巴剎(Pasar Ikan),後來擴展到泥屎卜(Kampung Bintang)。
所謂“泥屎卜”,是開礦挖坑後,將坑泥堆積如小山的意思,後來檳港人口膨脹,將其填平蓋房居住,才有現在的模樣。即是早期礦工繁衍後代、發展起來的社區,也是人才輩出之地。
新美食街名不虛傳
一棟老房子,記錄著一座城市的痕跡,一個舊巷老街,跳動著一座城市的脈搏。誰能想到,當年寂靜的邦加檳港華人安居地泥屎卜,50年之後,雖然沒有石破天驚,但也悄悄地衍變為檳港的美食一條街,不但早市、午市熱鬧,而且晚市也是宵夜客的天下,尤其晚上10點以後,四面八方的人群,湧過來這裡吃宵夜,熙熙攘攘,人氣鼎盛。
早上是賣豬紅粥、客家醃面、客家上水湯(豬雜湯),中午晚上是賣唐人菜及峇峇菜,甚至雞粥、燒烤、沙爹的。人們都為奔那一口自己喜歡的美食,樂此不彼。
也許現代社會令檳港人的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境適中以上的人,顯然減少了在家裡吃飯的頻率,卻把其追求的口福之慾,寄托到城市裡經營邦加美食的店舖。
檳港的食肆一年比一年繁盛,它適應了人們對市場的需求。泥屎卜就是其縮影,每隔一年半載再到那裡,往往發覺又增加了幾家食肆。
校友款待懷舊美食
記得有一年回到檳港,校友劉運妹與夫婿到機場接我,二話不說,逕直帶我去泥屎卜吃午餐。還好過了午市,顧客較少,不必擁擠,吃得舒心,也方便交談。他們告訴我,泥屎卜現在的確很旺。
小村姑為我點了醃麵、豆腐角(即帶湯的鑲豆腐與魚丸、腐魚、青菜等),還點了一碗Lempah Cukut(咖哩豬骨湯)及上水(豬雜湯)。腐魚是邦加人的創舉,即是將豆腐與魚茸拌和,製成長條狀,然後油炸,我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台,還真沒見過呢!
林林總總的邦加美食,假如謂之於如思古之幽情,為之濃墨重彩地記上一筆,也並不過份,因為它糅合了客家、閩南、廣西及荷蘭、馬來各種古今美食流派,並推陳出新成為邦加特有的風格。
泥屎卜幾家麵檔的醃麵、扣肉、豆腐角(釀豆腐),還有發糕(Kue Apem),不正是來自梅州、惠州等古老客家地區嗎?
(光明日報.文、圖/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