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yangdx@sph.com.sg杨丹旭更新: 2025-01-04 08:26:13 杨丹旭|yangdx@sph.com.sg眼下 经济陷入低谷,官方正想方设法刺激消费,但愿民间弥漫的这种寡淡,不会让救市的努力拳打棉花。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有老字号店铺,也有许多特色小吃。(路透社)
上海作为 最前卫的城市之一,潮感依旧。静安的街头拐角处,偶遇法国艺术家菲利普·卡特琳(Philippe Katerine)的艺术作品“Mr Blue(蓝先生)”,一眼便认出是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引发争议的“蓝色酒神”。当地朋友自嘲,搞这么个洋玩意儿,上海就是“政治觉悟不够”。可这很上海,政治味相较于北京,向来都是不浓的。
2019年底从上海调往北京,这些年来只匆匆回过上海一次。那是2022年初从新加坡返回 ,上海是疫情期间少有的几个还开放的入境口岸。抵步上海后,便被送到了指定的酒店隔离,原本说好的14天,因为愚园路奶茶店的疫情风波,临时增加到了21天。
还记得当时正值 消费升级,好些电商纷纷在上海布局实体店,抢滩线下零售市场,这个瞄准中产的线上平台高调进军线下零售,一个月里在上海开了三家门店。受访时,创始团队成员信心满满,说要快速拓展线下市场,定下了三年内在全国开设100家门店的目标。短短几年就这样黯然离场,让人唏嘘。
到闹市的购物商场用餐,偌大的商场除了餐馆还有些人气,其他楼层冷清得门可罗雀。想重回在上海时采访过的一家生活用品馆看看,朋友笑我太过时,因为运营不善,叠加疫情冲击、消费疲弱,这家从前门庭若市的线下店早就关门大吉。
离开上海那天,因为一些事情耽搁,赶着去虹桥火车站的我有些着急,让司机大哥开快点儿。
又见上海,一股陌生感也扑面而来。司机大哥一说,确实感觉到上海人少了。这趟回去,地铁、餐馆、商场、机场、火车站,没有了记忆中熟悉的拥挤。
健身房在公告中向会员解释,疫情以来受宏观经济下行、消费降级、健身市场环境竞争不断加剧、竞争对手倒闭带来的市场恐慌影响,公司经营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
趁着岁末年初休假重游上海,短短几天的逗留,很多熟悉的味道还在:路边热气腾腾的早餐店,生煎、馄饨价格依然实惠;武康路大楼外,拍照打卡的年轻人还是络绎不绝;公交车上沪语版的报站提示,嗲得很亲切。
圣诞节前到复兴公园的新地标INS新乐园打卡,这座充满法式风情的城市公园在深夜成为潮男潮女放飞的场所,激光灯、鸡尾酒、洗脑神曲《APT.》,还有奶茶、火锅、大排档,有点大杂烩的蹦迪场所透出典型的上海式多元与包容。
在我的催促声中,司机大哥老神在在:“放心,来得及。”一路上,司机不停抱怨,疫情之后上海人少了,车也少了,去虹桥站的路早就不像之前那样天天堵车;开网约车的人越来越多,连硕士生、博士生都开始跟他抢生意。司机的絮絮叨叨中,德士畅通无阻地进入了虹桥枢纽。
隔离结束后,丝毫不敢在上海多逗留片刻,趁着手机里的北京健康宝还没出现异常的弹窗,便急匆匆返回常驻地北京。没想到几个月后,上海经历了一场毫无预警的长期封城,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也重塑了外界对上海的印象。这些疫情期间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恍如隔世。
人的心态似乎也在发生变化。饭局上,朋友提到公司的福利、补贴削减,抽离得仿佛是在说别人的事,看到同龄人被裁员后每天泡图书馆、星巴克假装上班,薪酬少点又算得了什么?那位上海封城后天天找资料想要带孩子“润”(移民)出国的朋友说,现在已经放弃了,大概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几年前在上海外派,印象中从市区到虹桥站的路上总是免不了堵车。有一回远远已经看到火车站大楼,车却堵在几百米外的高架上寸步难行,眼看离高铁发车的时间越来越近,差点儿下车拉着行李往前冲,那些记忆让我习惯性地焦虑。
城市人少了、节奏慢了,很多事情都看淡了,这种寡淡背后可以是一种松弛,不紧绷、不焦虑了;它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助,这几年面对很多无力改变的现实,做好了接纳最坏结果的打算,不想再折腾了。眼下 经济陷入低谷,官方正想方设法刺激消费、盘活经济,社会亟待注入信心、提振情绪,但愿民间弥漫的这种寡淡,不会让救市的努力拳打棉花。
上海住所附近的一家连锁健身房,从原本的三层楼缩水到一层楼。这家曾经的健身行业龙头,当年因为获得LVMH旗下基金注资而红极一时,我在上海的那几年门店如雨后春笋般增加。没想到去年10月陷入闭店危机,好些门店暂停营业,勉强还在经营的门店面积缩水、服务取消,据说有的连厕纸都断供了。
相关热词 早点上海消费 经济京腔新韵相关推荐韩咏红: 公务员涨薪密语除了给公务员涨薪外,更普惠的经济刺激工具如消费券,也应当在当局的考虑范围之内。 金融监管层再出手提振市场 仍难阻A股开年下跌 金融监管层岁末年初再度出手提振资本市场,有望撬动上千亿元(人民币,下同,186亿新元)新增资金入市。但受经济指标走弱等因素冲击, 股市在2025年首个交易日出师不利,录得九年来最糟的开年表现。 人民银行和 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星期二(12月31日)先后宣布开展第二次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Securities, Fund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Swap Facility,简称SFISF),并进一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 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星期四(1月2日)发布通知,为更好支持SFISF顺利开展,决定对在 结算办理的所有涉及SFISF的证券质押,减半收
港股开门黑 恒指失守两万点 2025年走势难测香港股市在2025年首个交易日(1月2日)迎来开门黑行情,恒生指数大跌2.18%失守两万点大关。受访的金融界人士认为,今年港股是政治市,走向很难预测。总结2024年,港股在 中央政府推出救市“组合拳”的刺激下,终于走出低谷,恒生指数累计升3012点或17%,终止连跌四年的颓势,表现处于全球股市前列位置。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星期四(1月2日)发表港股报告指出,去年通过南向资金流入港股的中资有近7800亿港元(1368亿新元),远远大于前几年的流入,其中买入港股互联网及科技巨头腾讯、阿里、小米共计超过1000亿港元,买入高股息股逾5000亿港元,尤以银行和电讯股为重。不过,港股在2025年首个交易日
比亚迪去年销量创新高 部分 车企未达标(北京彭博电)在比亚迪引领下, 电动车企去年底实现销售佳绩,但面对国内外的需求风险,今年恐怕难以再现荣景。彭博社星期四(1月2日)报道,比亚迪去年交付427万辆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动力汽车,创历史新高。理想汽车去年交付超过50万辆汽车,而与欧洲汽车巨头斯泰兰蒂斯集团(Stellantis NV)合作的零跑汽车去年销量更倍增至29万3700辆以上。尽管年底需求有所回升,其他受欢迎品牌如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却未能达到销量目标。吉利控股旗下的高端电动车品牌极氪去年销量同比增长87%至22万2123辆,低于23万辆的目标。吉利汽车包括同名品牌去年销量达218万辆,同比增长32%。彭博社指出,喜忧参半的成
沈泽玮:2025 消费大年? 领导人强调要走“ 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意即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消费,或许就是个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