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2年4月5日,清明节,是一个怀念和感恩的日子。我们怀念先人,感恩他们将生命的火种传递给我们;我们怀念先贤,感恩他们以生命为灯火;我们怀念先烈,感恩他们将生命迸发为能量,冲破进步之路上的艰难险阻。
“清明”顾名思义“清新明净”,根据华人的二十四节气,春分后15日便是清明,这个时候大自然一片清新明亮,万物生长,处处生机勃勃,因此得名。在印尼,清明节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
和从前南来的华人一样,现在的印尼华人还是保留了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其中最常见的习俗属扫墓,去除杂草,把墓碑清洗干净。即使在印尼大都市随着火葬的普及,每逢清明节,人们依然扶老携幼到骨灰塔祭祀,以纪念过世的亲人。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启发后人的一种美德行为。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孝道观念,成为今人敬孝、感恩、处事的行为准则。
这种孝道礼仪,既可以表现为对先祖的感恩之情,也可以表现为对去世故旧、革命先烈的怀念之情。它既可以为今人搭建与前人之间和谐的代际关系,也可以为人类营造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氛围。
清明祭祖体现了中华民族尊亲敬祖、崇宗隆嗣的传统观念,其核心是儒家伦理的忠孝文化。中国的民俗信仰源远流长。人类源于对梦境、生育和死亡等现象的不解,产生了最初的信仰,即“灵魂”。
原始初民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人死之后,肉体可以腐烂消失,而灵魂却会永生不朽。并且在人们的意识中,灵魂是有血缘远近亲疏之别的。
《左传·僖公十年》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所以,为了得到与自己有血缘亲族关系的祖辈的护佑和荫庇,古人常常以宰杀牲畜作供品的方式来表达对“亡灵”的崇敬之情。后来人们把向“亡灵”行礼的社会礼仪行为称为“祭祀”。祭祀属于“吉礼”,为五礼 (吉、凶、宾、军、嘉)之首。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今天我们通过祭祖活动,宣扬崇亲敬宗、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正是儒教伦理“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精神内核的体现。
从草昧初辟的年代直到激情燃烧的现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理念早已植入中华民族的根脉。如今,守护根脉的责任又落到了我们身上。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华民族是高度注重传统和传承的民族。我们注重传统,是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分量,肩负起传承的责任,让古老的传统在现代发扬光大。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是对父母的责任,“追远”是对先人的责任,有了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这个民族才会涌现出一代代的民族脊梁,从而历经五千年风雨,生生不息。
( 雨林编辑/来源:新华社/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