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2023年8月26日,在闽南地区,“七夕”并不仅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也是纪念七仙女“七娘妈”的节日,还是为十六岁少年举行成年礼的日子。位于沙坡尾的朝宗宫遵循古制,回归传统,同时借鉴了闽南文化“成人礼”仪式,于2015年恢复“做十六岁”的礼仪传统,今年的“七娘妈生做十六岁”,于8月22日七夕节在厦门老港口朝宗宫如期而至,题为“思明寻脉,成功印记”,旨在“感恩、成长、传承”。
“天上七夕,人间七惜:一惜,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二惜,相濡以沫的爱人;三惜,血脉相连的手足;四惜,肝胆相照的知己;五惜,悉心呵护的子女;六惜,辛苦操劳的自己;七惜,生命中所有珍贵的遇见。”这样的日子,适合感恩,所有感谢,铭记于心。
十六岁的花季少年,包括厦金两地少年、在厦华裔留学生、归侨第三代等44人,精神抖擞,换上状元服,在大殿瞻仰妈祖圣像,向妈祖、七娘妈敬献“圆仔花”。从朝宗宫大殿出来,穿“成年门”、过“平安桥”,钻“七娘妈亭”,将手中未来的信投入邮筒,等待时光机的到来,收到给自己的信。
接着,状元在家长、阵头陪伴下踩街,从朝宗宫,经蜂巢山路、思明南路、厦大西村、大学路,再回朝宗宫,一路昭告邻里:“吾家有儿已成年”。所过之处,交警指挥让路,车辆停滞不前,路人自觉驻足,纷纷举起手中相机,彼时彼刻,令人动容,那是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对传承人的尊重。
踩街队伍中,十来位身着芭迪特色服装的印尼留学生,手举旗帜,为那一抹“中国状元红”,再添一道异国色彩。厦门市印尼归侨联谊会副会长陈雪芬表示:“厦门印联会作为这次活动的协办方,今年是第二次参加朝宗宫“做十六岁”成人礼活动,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让侨后代及留学生们亲临传统仪式,切身感受闽南民俗民风,体会到两岸中华文化同根一致,树立亲缘根与孝的思想。
下午三时,天公作美,雨后的沙波尾吹过徐徐凉风,舞龙舞狮,生旦净末丑,宫商角徵羽,非遗文化“歌仔戏”在这时一一呈现,还有金门少年郎带来的“打花草”节目助兴。
礼,探寻闽南文化的开始,也是我思虑许久,有意为之的“思明寻脉”。
回想当年,我的父母与众多东南亚归侨一样,由于历史原因,离开故园和家人,只身回国。
现实与宣传的理想家园落差很大,加上思亲思乡,他们心中始终惦记着那方故土,像只落单的孤雁,久久盘旋空中,执着地寻找南归之路,耄耋之年,年老力衰,落地不落根,“回家”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
而我从小听着大金塔的故事长大,对印尼普通话习以为常,像个蒲公英,小时候父母把我带到哪,我就在哪适应,长大了,风把我吹到哪,就在哪生存,无所谓根在哪,对根文化的了解无从谈起。到吾儿这一代,五服之后不是亲,随着上一辈人的老去,他与异国的同辈人,终究会因为语言不通,国度不同,成为这世界里的两组平行线,他比我更需要融入出生地的文化,落地生根。
吾家有儿成年矣,不管他将来最终寻到何处生根,有根才能生长,有文化才能发展,参加“做十六岁”仅仅是个开始。
(雨林编辑,来源:厦门印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