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间有一抹春色让人流连忘返,那一定是彩云之南。漫步彩云之南,看千山万水,感受异域风情,那里的每一个瞬间,都让人难以忘怀。

云南的美景与自然和谐相融,无论是观山赏水还是体验民族文化,都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与美丽。云南之美,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领略它的魅力。4月底厦门印联会的部分顾问、理事、艺术团成员50人,开启为期7天的快乐云南旅游暨联谊演出之旅。

Day 1

4月20日上午侨友们从厦门出发,历经3个小时的飞行,中午到达昆明机场。一下飞机,大家就被“七彩云南”的热情欢迎词感染了,迫不及待地在机场内拍下第一张合影。

明代文学家杨慎笔下的昆明是“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一出机场,就感受到一阵凉风吹来,不湿不燥,恰好的舒适。一路上,道路两旁开满三角梅、木棉花、雏菊,炮仗花、还有蓝花楹。那蓝花楹特别醒目,在春季绽放出紫色的花朵,为春城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午餐过后,侨友们乘车前往昆明老街,它是国内作为一个统一地名命名的街区项目,昆明城中最后遗留的历史街区。老街的建筑群落中,最古老的有近900年历史,这些建筑承载着这座城市太多的记忆与故事,同时又承载了当代人太多的童年欢乐和当下的生活趣味。

侨友们在抗战胜利堂合影,在古街里品尝当地小吃,在左右对称的转角“遇到爱”。

下午虽有雨,但持续不久,侨友们抵达官渡古镇,它位于昆明市南部,离市中心约十公里,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及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官渡古镇历史悠久,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已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宋以前设渡口,渔舟及过往的官船都在此停靠,又改坐轿或骑马过状元楼入昆明城,因此得名“官渡”。古镇分布着较多的古建筑、佛寺、阁楼、庙宇,俗称“六寺、七阁、八庙”。

Day 2

4月21日上午侨友们前往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建水县,车程约2.5小时,途中经过抚仙湖,湖水清澈见底,湖边盛开的蓝花楹和湖面相映成趣。站在湖边,可以感受到湖水的清凉,也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峦和湛蓝的天空。

到达建水享用午餐后,侨友们前往建水古城,参观建水主要标志小天安门——朝阳楼。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朝阳楼巍然屹立,历史遗迹仍然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转角处百年老屋的飞檐斗拱影影绰绰,藤蔓攀上屋顶,城门上的风铃叮铃作响。

下午2点半,众人前往“临安站”搭乘建水米轨小火车。建水米轨火车可追溯到1915年,在滇越铁路通车5年后,仅有0.6米轨距的云南个碧临屏“寸轨”铁路开始修建,历经21年修筑,是中国铁路史上修建时间最长的铁路,也是中国的第一条民营铁路。1970年寸轨改为1米的“米轨”,一直运营到2010年。云南现保存米轨铁路全长656.6公里,是迄今世界上运营时间较长的极少数的窄轨铁路之一。

昔日的火车站之一“临安站”改为“米轨火车主题公园”,曾经熟悉的老火车激起了众人的回忆,纷纷效仿那个年代“攀爬火车,奔赴前程”的经典动作。

临安的下一站是“双龙桥”站,下车后步行到双龙桥漫步。双龙桥,也叫十七孔桥,即建水城西的塌冲、泸江两河汇合于此,蜿蜒如龙,由这座十七孔石桥凌驾河道上方,似镇双龙而命名。双龙桥是我国保存完好的优秀古桥之一, 从远处看双龙桥,它突起在建水古城西坝的十里平川之间,十七个桥孔一字排开,孔孔相连,雄伟壮丽。石桥造型奇巧,两岸和桥上共建有三座阁楼,阁楼形制因地制宜,或轻巧,或宏大,楼桥相映,和谐美观。两端阁楼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壮观,素有滇南大观楼之称。双龙桥是我国保存完好的优秀古桥之一。

侨友们或在桥上、或在桥下留影,而艺术团的男声小组唱成员们,以桥为背景,做举杯状,似乎又听到他们在元旦联欢会上唱的那首“ Lisoi (举杯共饮)”。

游览完双龙桥,返回古城,游文庙,观古厝,逛老街,吃豆腐,体验当地的烟火气。

Day 3

4月22日上午侨友们乘车前往石屏县城,车程约1小时,抵达后游览“石屏古镇”。漫步在彩云之南的古镇小巷间,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据镇上一位热心的大叔介绍,石屏县城是建在一个浮在水面的大神龟壳上,凿穿龟壳,便是水层。因而,城中居民,家家凿井,西北城下一尺,东南城下三五尺,凿通以后,水源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城中水井,眼眼相通,东家不慎遗落的水桶,过几天便会在西家水井觅得。据说县城东、西、南、北、中五眼深井,是锁住神龟奔海的五根基柱。

参观古镇后,侨友们游览历史文化名村”郑营村”。这个古村已有600多年历史,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因而有“云南第一村”的美称。村落内有以姓氏和地理环境命名的三街九巷,其中街道多为青石路面,民居多为坐南朝北的大四合院。这些建筑在风格上展现了明清时期的特色,其中包括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工艺,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被称为“我国明清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下午侨友们前往墨江县,隶属普洱市,车程约2小时,游览“北回归线标志园”。标志园以公元2038年北回归线的位置(北纬23度26分)为主轴线,截北回归线上500米地段,间以“太阳之路”、“夸父追日”、“北回归线之门”、“日晷广场”、“春夏秋冬”等建筑小品,雕塑以及主体标志,创造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空间系列,以科普博物馆表达对自然、生命、阳光的理解,并通过技术手段精确地展示北回归线的地理位置及变化,每年夏至均可在此“捕捉”到北回归线的身影。

侨友们乘坐“飞天魔毯”直到山顶的双子星广场,双子星广场有双子门,双子床,双子井,许愿池等景点,据说喝了双子井的水能生双胞胎,不知真假。站在山顶,望着对面的山脚下,果然看到一个新建的小区,美名曰“双胞胎小镇”。

穿过双子星广场,迎面是一条长长走廊,走廊两边是绘画,内容主要是反映古哈尼人劳动、生活场面。长廊尽头是一座枝条与藤蔓缠绕而成的门洞,门洞一边横眉上写着“哈尼祈福门”,另一边横眉上写着“墨江北回归线”。还有两位身着哈尼服的美少女,站在“墨江北回归线”下,随时准备着和游客合影。

走出“祈福门”是主标馆。主标馆也叫窥阳塔,每年当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时,日光穿过23.26米的主标塔内的窥阳孔,直射到塔底的小铜片,可以验证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是否“立竿无影”。同时,塔外一系列长短不一的标杆,也可以验证“立竿无影”。

侨友们从日晷处沿着中轴线继续东行,就到了日月交辉景点,它有两个大理石球组成,一个代表太阳,一个代表月亮。每年当太阳、月亮、地球公转和自转到一条线上时,在墨江就会出现太阳还没有落山、月亮便已升起的现象,这时在日光和月光的照射下,两个大理石球产生的投影会重合在一起。

日月交辉的中轴线也是温度带的分界线,两脚同时踩两个温度带,一脚踩热带,一脚踩北温带。

园区面积大游客多,景点也多且都有天文意义,整个下午,在这个太阳转身的地方,太阳走过的路,我们也一起走过。

Day 4

4月23日上午侨友们乘车前往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的“哈尼文化园”,车程约2.5小时。南糯山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水土不服,生了眼疾,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而也有人称为孔明山。

在这里,侨友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天然氧吧带来的超强负离子,畅快地呼吸,摘一片原生态茶叶放在嘴里慢慢嚼细,品味茶叶最原始的味道。

品完普洱茶,下午前往位于西双版纳橄榄坝的傣族园,距离景洪市区约27公里。景区内有我国聚合了曼降、曼春满、曼乍、曼嘎、曼听5个保存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是西双版纳之魂,游客能在傣族园集中了解傣族的历史文化、参观特色建筑、体验民族美食和服饰,同时傣族园景区也是民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泼水广场位于曼听村寨内,游客们来这可以体验到“泼湿全身,幸福终身”的泼水狂欢。侨友们在泼水广场就见证了一场属于游客的泼水狂欢活动,经过当地民族的“团结舞”和取水仪式后,随着活动主持人的号召,游客纷纷涌向水池,互相泼水祝福,水花飞洒、欢声四溢,现场氛围热烈,体验泼水狂欢的“累并快乐着”,收获欢乐的同时,也在现场加深了对傣族水文化的了解。

观看完泼水活动,众人乘游览车到曼春满村寨,参观曼春满佛寺。据说该佛寺是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后建的第一座佛寺,已有1400多年历史,每年重大佛事活动,东南亚及西双版纳等地的僧侣和信徒都要到此朝拜诵经。出于对当地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尊重,侨友们只在建筑外拍照。

“一江连六国,同饮一江水”,澜沧江起源于青海唐古拉山,从西双版纳景洪出境后被称为湄公河,先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河流。晚上,侨友们登上“印象澜沧江”的游船,夜游澜沧江,在船上品尝傣族风味餐——手抓饭,欣赏傣族的歌舞表演、红艺人表演。看着江边两岸的灯光夜景,加上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将这氛围和景致体现得淋漓尽致。

Day 5

4月24日上午侨友们前往曼嗄村寨参观,导游是村寨里的傣族姑娘小玉,她介绍了村里情况,地理环境、水源、房屋、婚嫁、宗教习俗、收入来源等等。曼嘎村是提供多种傣族传统非遗项目的村寨,如手工织锦、制陶、鲜花造纸、银器等。小玉姑娘带大家观看现场织棉、参观传统的傣族竹楼、村寨里的寺庙,还有银器展示现场。

在傣族村寨里,多样的民族风情、古朴的民风、悠久的民族文化,给侨友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这些村落经历千百年的传承,蕴含着民族对理想居住空间的思索,凝聚着先民们卓越的智慧和才华,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和渴望。

由于天气炎热,下午结束了西双版纳的行程,前往墨江,车程约3小时,到了墨江已近黄昏。

Day 6

4月25日上午返回昆明,车程约3.5小时。享用完午餐,侨友们游览“民族村”,位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地处昆明市区的南部,滇池北岸的海埂之畔,它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郑和公园等景区隔水相望,是反映和展示云南26个民族社会和文化风情的窗口。

侨友们主要游览了瓦族、基诺族、布朗族、怒族、拉祜族和独龙族的寨子,并在佤寨里观看佤族歌舞表演,“黑色篇——欢欣鼓舞”。在佤寨广场上,佤族人开始表演前,能歌善舞的侨友们就已经“占据”舞台,手拉手围成圈,唱起那首著名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热烈的气氛不亚于佤族人表演,引来旁边游客们的拍照。

云滇之中,四季如春,滇池青如淀,山云轻似梦,落花道上飞,几许人家几许醉,几度乡思几度归?离开民族村,众人前往传说中的滇池,虽然没有红嘴鸥的出现,但侨友们还是一定要去“癫”一下,站在湖畔边,迎着湖面上飘来的风,遥望隔岸的西山,兴奋地与蓝天白云合影。这些来自印尼的老归侨,戏称自己是“gila(癫)”,虽是戏言,但其年轻乐观的心态,值得钦佩。

Day 7

4月26日侨友们前往会场,参加与云南省侨联印尼归侨侨眷联谊会的联欢活动。原来早些时候,厦门印联会就与云南印联会协商,相约彩云之南,聚首昆明联谊,共同举办联欢活动。

联欢会上,两地的印联会会长阐述了各自的组织结构、会务活动、与印尼的民间交流,以及吸纳侨二代的加入,薪火相传的意义,并互赠会刊。随后,双方的表演团队在会上展现了具有印尼特点的歌舞、昂格隆、还有傣族孔雀舞、口琴及魔术表演。这次联谊会加强了两地印侨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印侨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结束了在昆明的联谊活动,当天下午侨友们启程返厦。回顾这一路,互帮互助,有玩有笑,有歌有舞,有顽皮有嬉闹,又唱又跳,又嗨又“醉”。七八十岁老侨们,唱起歌跳起舞,一点不含糊; 爬山下山,脚步轻盈,一点不输年轻人,引得有侨友感叹:“好想回到年轻,有这种可能吗?” 颇有“春风若有怜人意,可否许我再少年?”的感慨,这时一阵春风吹过,答道:“春城无处不飞花,人生无时不少年。何须春风怜人意,依旧人间一少年。”

( 雨林编辑,来源:厦门印联会/ 图片:云南行会员侨友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