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2年5月6日 ,民国38年,也就是1949年,这则刊登在印尼报纸上的订婚启事,当时是富裕家庭的风气。
福建归侨资深读者@大中华(汪女士),在微信中国华侨共享生活群,提供了这个她父母回国后,一直不离不弃跟随的订婚启事,弥足珍贵,也是华侨史温馨的一页。
看到它,令人浮想联翩,也的确令人伤感,像@大中华这个退休年纪的侨二代,父母很多已经离世,在的也风烛残年。
但是他们为新中国的新事物,也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华侨农场事业建设,居功至伟。
特别回国归侨从当时生活很小资舒适的南洋社会,跨进解放后百废待兴,国弱民穷的年代,有很大的反差,苦难时期连吃饱肚子都有问题。
再说,谁都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在农场每天从事耕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需要非常大的定力,他们熬过来了,不容易!
近十年八年,随着国家的发展变化,除了一些个别的农场,积贫积弱,归侨生活艰难之外,大部分的闽粤桂滇各地华侨农场,生活虽然跟不上大气候,但也略有改善,起码子女长大成才,对他们的帮助不小,也是很大的安慰,但可惜很多老归侨,没有分享到祖国发展的红利,就随风而去,太遗憾了!
对此,我们的资深读者,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华侨大学印尼文系的高材生黄淑源老师称,六十年代接侨回国的难侨大多數被安置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的华侨农场。一切从头开始,学会种地、养豬等,生活艰难,过得不容易。时势时移,生活改善了,可留下來打江山的老一辈大多不在了。
订婚启事,一个历史的见证,一个家庭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仅此而已!
作为人微言轻的归侨类自媒体的我们,胆粗粗问一句:有华侨历史博物馆愿意收藏吗?官办的不敢奢望,民间的也可以吧?
@大中华(汪女士)的父母,1960年从印尼东爪哇的岩望Pasuruan回国,落户福建省永春县北硿华侨茶果场(十多年前改制为东关镇),她是那里出生的,这博物馆的捐赠证明书,是表彰她捐给北京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北硿华侨茶果场建场三十周年时,发给每个职工的碗(现在也38年了)。
@大中华的伯母当年写给她父亲的信封,她们在印尼时,是住在一起的。而从信封上看出来,伯母家在Pasuruan是经营面包及饼干店的,店名叫Kalimas(金河)。
( Edit by Lijia/ 来源:印尼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