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充值的国家

归侨故事: 印尼归侨抗日女英雄李林

和平日报, 2021年7 31日,1915年冬,有位出生刚40天的女婴,遗弃在龙溪(今漳州市芗城区)塔口庵前,被居住龙溪县城龙眼营的侨眷陈茶收养,取名李翠英。

据1986年龙海党史工作者陈亚芳、林奋勇等人的调查,从李翠英居住在石码的堂嫂吴燕提供的一张她为全家“补运”(祷告上苍保佑全家平安)的红纸条上写着:李翠英属兔,10月吉日生。据此,李翠英的出生时间当系乙卯(兔)年10月。由此推断,李翠英1915年11月15日,生于漳州地区。

1919年春,不满4岁的李翠英,随养母陈茶赴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泗水(SURABAJA),与养父李瑞奇会合。李瑞奇在当地经商,独股经营一家京果、中药公司,还与别人合股一家杂货公司。当时李瑞奇又娶妻室,名叫高容,也无生育,她在印尼收养了男孩李和成、女孩李秀娇。1924年春,李翠英9岁时,取学名李秀若,入读养父李瑞奇创办的泗水中华学校,1929年春在该校小学毕业。陈茶在印尼还收养了玛琅小孩,取名李永成。

李秀若在印尼泗水生活了十年。这一段经历,她后来写道:“我是福建人,因为父亲在荷属的爪哇经商,所以我便是该地长大起来的。我能说那边的马来话,那里的文字我也略为知道一些,但现在大多忘了,因为我十四岁的时候,便已经回到了祖国。在那时候,我只带回来了一个深刻永不会磨灭的印象,那是:荷兰人对于爪哇人专制的统治与残酷的压迫和中国人在那里的不自由。在一个小小的心灵里,老是绕着中国人为什么不会团结?爪哇人为什么不会团结?为什么情愿受人家的压迫?为什么受人家的统治不会反抗?”

1929年冬,14岁的李秀若和年幼的弟弟李永成随养母陈茶回国,定居石码。先是与她的堂兄李太乙、堂嫂吴燕生活在一起,住石码龙门街,半年后,迁居石码“十六间”,再半年后,陈茶用从南洋带回的钱在石码“甘棠街”购买一座楼房(今石码解放南路20号,房主已易人)。因此,李秀若的籍贯是龙溪石码,这是确定无疑的。

根据吴燕的回忆,李秀若在石码的大埕念过私塾。龙海政协文史员陈豪知老先生生前也对笔者说:李秀若回国后,定居石码,在石码读私塾,地点就在原龙海三中前面的一条小巷内,教她的是原石码“锦江书院”的老秀才。

从1930年秋至1933年12月,李秀若先后入读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幼稚师范、集美女子初级中学。她在集美学校度过三年多的“黄金时光”,在初中毕业证上填写的籍贯是:福建龙溪。

集美中学老校友陈水扬老师后来写道:时当(1931年)“九·一八”和(1932年)“一·二八”日寇侵占我东北三省和侵略我上海相继爆发,校方爱国老人陈嘉庚先生及时打来电报:“时至今日任何人皆应抱牺牲精神以与暴日抗!”李秀若十分激动,第一次向祖国庄严宣誓:“余誓以至诚加入集美抗日救国义勇队,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准备对日作战,为国牺牲,如有二心,天人共戮,此誓!”她先后被选为幼师、女中学生自治会代表、文书股长,带领同学到车站码头检查烧毁日货,下乡宣传抗日。她热爱集美寨延平故垒、古炮、古榕和“国姓井”,爱听郑成功驱逐荷夷恢复台湾的故事。她热爱体育、音乐、舞蹈、美术,能说会写,能歌善舞,能编会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933年冬初中毕业前夕,她和七位同学摄下一张题着“读同窗、梦连床、莫忘当日书声灯光”的合影,这爱国一家的学村和她所说的“黄金时代”,为她以后成长为能文能武、骁勇善战的抗日女英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雨林编辑, 来源:由 龙海文学 )


Start Speaking A New Language In Just 7 Days

 Babbel

从1934年春至1936年12月,李秀若先后入读浙江省杭州女子高级中学、上海爱国女中高中部、北平私立民国学院政治系。她在上海爱国女中的学籍表上,填写的籍贯是“石码”。她在作文《读<木兰辞>有感》,又发出“甘愿征战血染衣,不杀倭寇誓不休”的誓言,国文老师对此篇作文破例给予105分。1936年1月,她接到“母病危速回”的加急电报,迅速赶回石码奔丧。从此,她再也没有机会回过石码。

1936年7月,李秀若北上北平前夕,改名李林,取革命导师列宁的谐音。9月,在北平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12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全身心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参阅山西籍中国作家王宝国的长篇纪实专著《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传》)。

1936年12月下旬,李林投笔从戎,从北平赴山西前线参加抗日斗争。李林加入中共薄一波领导的山西“牺盟会”(牺牲救国同盟会)。“牺盟会”与国民党山西实力派阎锡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李林历任山西“牺盟会”所办的军政训练班中共特委宣传委员,中共大同工委会秘书,雁北游击队政治主任,晋绥边区骑兵营教导员,晋绥边委会秘书,第十一专署秘书主任等职。她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八路军120师贺龙师长称赞说:“这是我们的女英雄!一个女同志,回国华侨大学生,来自大城市,能带着骑兵部队与日本鬼子打仗,打出了威风,很不简单呀!”

1940年4月25日,日寇集中8000兵力,发动对晋绥边区第9次“围剿”,分兵三路向晋绥边区腹地洪涛山区进攻。专署机关和干训班、六支队在政卫连掩护下,向平鲁老区转移,由六支队开路。怀有三个月身孕的李林奋不顾身,主动请缨,带领政卫连和骑兵队殿后,但队伍遇到敌人拦腰截断。这时,李林果断地率骑兵队向东大沟冲杀,吸引了敌人的主力,掩护了机关干部和群众突出重围。26日,李林的骑兵队被敌人重重围困在小郭家窑村后羚羊山时,见到战友接连牺牲,身负重伤的李林一手拿驳壳枪,一手拿小手枪,两支枪同时向敌人射击。毙伤几名敌人后,驳壳枪的子弹打光了,小手枪里也只剩下一颗子弹,眼看敌人越来越近,她见突围已不可能,坚决不当俘虏。于是,她用最后一颗子弹打进自己的头部……

李林牺牲时,不到25岁。

(详见李林的战友、丈夫,时任晋绥边区十一专署专员的屈健撰写的回忆文章:《华侨女英烈——回忆李林》)

岁月如流水,历史在前进。

1986年,居住石码的李永成,看了厦门电视台播放的6集电视片《烽火侨女》时,强烈感觉到片中的李林形象,很像自己从1936年就已失联而苦苦思念半个世纪的姐姐(李秀若)。他询问了堂嫂吴燕,给30年代初李秀若的几位集美同学写信,她们一致认为:“李林就是李秀若!”

恰巧,年事已高的李林丈夫屈健(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水电部农水局局长等职)也正在委托有关方面寻找李林的亲属。龙海党史研究室闻讯后,也在第一时间派人到李永成家中进行访问,并进行反复论证,证明李林就是李永成的姐姐。

今年是李林烈士牺牲75周年,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民族英雄李林,永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华侨的光荣!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g2b54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