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充值的国家

归侨故事:黄锡璆为什么选择回国?从小汤山到火神山,他手书的“请战书”被博物馆收藏

和平日报,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1日在京颁奖,125名来自各行各业的杰出侨界人士获奖,他们中最年长的79岁,最年轻的32岁。记者跟“老中青”三代三位获奖者聊了聊——79岁写下“请战书”、设计北京“最高楼”、归国创业搞AI医疗,这届获奖者真的棒棒哒!

【人物简介】黄锡璆,印度尼西亚归侨。长期从事医疗建筑规划设计及研究,推动了我国医院建筑规划设计的快速发展。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获得者。

79岁的黄锡璆是获奖者中最年长的。

他曾两次选择回国,一次历经5天5夜,一次已是年近半百。

1957年,16岁的他带着一腔参加祖国建设的热情,从印尼乘船,历经5天5夜回到中国。

“到了学校才发现,因为宿舍不够用,学生们只能住在教室里,澡堂是用草棚围起来的。但我们就是准备吃苦,学习本领,回来建设祖国的。”

1984年,黄锡璆考取国家公派留学资格,远赴比利时学习医疗建筑专业。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再次选择回国。

“国家用相当于几个农民好几年的收入去资助一个留学生,很不容易。我认为学到知识,回来为国家服务,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2003年,“非典”暴发,刚动过视网膜手术、在家休息的黄锡璆接到参与设计小汤山医院的紧急任务,夜里10点赶到单位讨论方案。设计和施工团队顶着巨大的责任与压力,奋战7天7夜后,小汤山医院建成。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年近80岁的黄锡璆又坐不住了。本打算“写写总结,陪陪老伴”的他急忙写下一封“请战书”,表示“随时准备参加抗击工程”,并将自己当年建设小汤山医院的得失经验,第一时间告诉武汉火神山医院的设计团队。

如今,这封手写的“请战书”,被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 (雨林编辑,来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