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1年10月20日,黄雪萍,女,印尼归侨,现年76岁,退休前任职于连江长龙农场。
前几年,去香港参加母校新中的校庆时,爸妈有意让我和丈夫留在香港定居,但我没答应,长龙华侨农场的设施虽不及城市优越,但和那里的山、水、空气相伴了50多年,一切早已习惯….
外祖父的店最早在厦门,爸爸年轻的时候在他的店里打工,他看爸爸老实,就把妈妈嫁给了他。之后外祖父到印尼做生意,爸爸和妈妈也跟着一起出国,在印尼东爪哇一个叫任抹的小村子里开了一家小店。
出生于1941年的我,之前已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加上后来的弟弟妹妹,家里一共有9口人,爸爸要维持这个大家庭,很不容易。
爸爸因为老实善良娶到了妈妈,但也因为太老实,适应不了生意场上的弯曲迂折,做生意老是吃亏,不久在任抹的店便以失败破产告终。为了全家的生计,他便到泗水城的百货店当店员来挣钱养家。后来外祖父拿出了一部分积蓄支持父亲,到1952年的时候,父亲终于攒够钱买了房子,这才把全家接到了泗水,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爸爸对我们的教育很重视,他认为有知识才会有未来,人也不会吃亏。我是在泗水新华中学(新中)上的学,那是一个思想很进步的学校,也是泗水历史悠久的华文学校,它的前身是泗水的华文学校华侨中学和励志中学。
1934年两校合并,取名新华中学。1950年初,学校组成新校董会,采用中国版教科书教学。新中的校长也是华人,名字不记得,只知道他姓沈,有个女儿在北京上学。学校当时有订阅《人民画报》,那时候的《人民画报》在学生中是“明星刊物”,也是华侨了解国内消息的重要来源,新杂志一到,大家都传着看。我们被杂志里的照片和文字深深吸引,为祖国的发展满心骄傲,也憧憬着有朝一日可以回祖国看一看。
1982年春节全家人的合影
二
“新中”的很多学生是外来的,当时学校宿舍不够,学生们在泗水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落脚。爸爸为人心善,看学生们可怜,便收留了他们到家里住。那时候的爸爸还只是店员,工资很少,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已是非常吃力。即使这样,他还是退了学生的房费,给他们寒暑假当车费回家。爸爸下班回家常和住在家里的学生聊天,聊到未来的工作去向时,他常说“咱们祖国很好啊!你们毕业后有机会可以回祖国啊!”
爸爸不仅鼓励学生们回国,对我们兄弟姐妹也是一样。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新德里发表《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五项原则。这一消息在印尼的华侨圈激起了一阵反响,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爸爸感觉到慢慢强大的祖国可以给我们稳定的家,便开始陆续安排完成学业的兄弟姐妹回国。
1954年二哥提前回国到了三明,1955年学习好的二姐提前高中毕业,16岁时回国到了香港,1958年大哥回国到了厦门,到1960年本来是安排我回去,但那时候我成绩不好,高中还没毕业,父亲说要高中毕业才能回国,于是在1963年安排弟弟妹妹们回国,1964年我读完高中后也回了国。至此,我们7个兄弟姐妹都回到了祖国。
1967年,中国和印尼关系紧张,后来驻印的大使馆也停止了事务的运作,回国变得越来越困难。爸妈还是不放弃,等局势稍缓,他们便找时机转机香港回到厦门,到鼓浪屿的内厝澳和大哥大嫂还有我汇合,一家人就这样安顿了下来。
校友同聚集美华侨补校
三
回国后,爸爸还是希望我能多读书长见闻,将来好谋工作出路,便安排我到厦门集美侨校继续学业。但因为国内国外的教育差别,再加上本身功课底子薄弱,国内学校的课程我上得非常吃力,学业上慢慢力不从心。那时候连江长龙农场刚好在招人,便想农场工作可能是条出路,征得爸妈同意,1965年9月,我就到了长龙华侨农场工作。农场的工作忙碌又充实,采茶、收麦、放牛……偶尔采茶的时候,几个年轻人还会在茶园里对起歌来互相消遣。我们什么歌都唱,爱国歌曲还有当下热门的流行歌曲之类,我还记得《一定要解放台湾》这首歌特别火。
3年后,我和同在长龙农场的新加坡归侨林建荣结了婚,林建荣比我早到农场几个月,是个英气逼人的小伙子。当时他放牛,我采茶,茶园和他放牛的地方很近,这样一来二去就认识了。那时候的感情很淳朴也很真挚,结婚仪式也很简单,记得结婚时,我和老林在农场一所接收难侨的老房子里接受大家的祝福,给大人和小孩分完糖果,仪式就算完成了。婚后生下了儿子,从此,我便在长龙农场有了自己的三口之家。
四
如今,我们也拥有了自己漆白墙铺瓷砖的新房,这是福建实施“侨居造福工程”,补助归侨所建的房屋。也是运气好,2万元买了“侨居造福工程”的最后一套房子,连装修不到9万元。再过一年,我们就要过50年金婚纪念日了,时间过得真快。
回国后,我再也没去过印尼,因为家人都回了国,并在国内安了家,印尼那边也没什么亲戚走动。不过每年,分布各地的姐妹都会定期相聚厦门,和爸妈一起叙家常,庆团圆,那时候厦门也被我们当成了国内的老家,毕竟父母在哪,家就在哪。
长龙华侨农场距离连江县城很远,交通不是很方便,这几年亲戚有想让我们搬到城里生活,可我们没去,一来是新地方住不适应,二来还是觉得农场好,尤其是空气特别好,一出门就能见到熟人,邻里见到常打招呼,有时候还互相送各自种的蔬菜水果,交流交流种菜经验,我也在闲时搞起了自己的小菜地:有丝瓜、玉米、野菜、紫葵、木耳、土人参菜,都是不施农药的,我在这过得很开心,毕竟健康幸福生活不是钱可以买来的。
其实只要生活幸福,住哪又有什么不同呢?更何况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已融入了我的生活,它们让我心安,我早已把这当家了……
(雨林编辑, 黄雪萍/口述 韩惠彬 林小宇/撰文 原文刊载于福建侨报 归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