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1年7月18日,朱耀光的相册里,几乎没有一张与工作有关的照片。老伴在一旁打趣说:“他长年累月都在海上,哪有机会拍照啊!”朱耀光闻言笑而不语,小麦色的皮肤仿佛诉说着那段令人难忘的海上经历。
1935年12月朱耀光出生在印尼雅加达。1958年回国并考上厦门大学生物系。1962年毕业后分配在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工作。数十年来一直从事海洋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熟悉福建海区的主要渔业资源,主持和参加过许多科研项目。
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华侨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回国投身祖国建设,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朱耀光就是其中之一。热爱海洋科研事业的他,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科研任务,硕果累累。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的褒奖与肯定。“作为归国华侨,我希望能尽自己的全力报效祖国。”朱耀光说,祖国繁荣富强是他今生最大的愿望。
出一趟海掉几斤肉 他坚持完成任务
“希望祖国强大,是每一名当时被称为海外孤儿的华侨华人的唯一心愿。”1958年,朱耀光从印尼回国,打算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同年,他考进了厦门大学生物系海洋生物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从事海洋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
省水产研究所是一个生产性科研单位,渔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往往就是他们的研究课题。“一片辽阔的海域就是大实验室,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出海成了家常便饭。”在三十多年的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生涯中,朱耀光频繁出海,北起福鼎,南至诏安的福建海区,还有浙江嵊山、广东汕头的渔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海上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浪漫,船越往外走,风浪越大,即使是经过锻炼后适应了海上生活的人,间隔两三个月再上船,也难免会晕船。当时调查船出海要冒很大风险,所以他们常与渔民打成一片,随小渔船出海。“离岸越远,风浪越大,摇晃得厉害,舱内空间小,腥味重,导致晕船呕吐,严重时黄疸水都吐出来了。”回想起那段日子,朱耀光老伴陈杏芳心疼地说,尽管满舱都是海鲜,朱耀光却没有胃口品尝,只能吞几口地瓜稀饭,一个船程下来,总会掉几斤肉。
海上调查完全不同于陆地,船一到预定站点,不管是风急浪险,还是下着瓢泼大雨,科研人员都得坚守岗位。他们的工作非常紧张,像是采集水样和浮游生物、分类和鉴定渔获物,有时还要进行生物学测定等,经常需要不间断地操作。朱耀光总是强忍着身体的不适,硬撑着完成任务。“出海一趟要花费国家很多经费,能多跑一些站点,多搜集一些资料和数据,就能更准确地进行科学分析,掌握客观规律,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为国家多做一点贡献。”
完成海虾资源调查 实现有效捕捞
众所周知,福建是一个海洋渔业生产大省,海洋捕捞业历史悠久,渔获物品种多,产量高。然而许多人未必了解,1985年以前,由于对虾类资源情况不明,缺乏专门的捕捞工具,福建的海捕虾产量极低,年平均产量仅为0.5万吨左右。海虾捕捞的严重滞后,引起了省水产厅的高度重视,更牵动着水产科研人员的心。为此,省水产厅下达1983年《福建海区虾类资源探捕调查及捕捞技术研究》课题,时任省水产研究所资源室主任的朱耀光,因其在海洋资源调查方面的丰富经验,被委以重任,担任该项目第一负责人。
制定方案、出海调查……朱耀光及其团队历经两年时间,基本查明了我省海区虾类的种类组成,分布洄游、渔场渔期和资源变动状况,研制出了适合本省渔场的渔具渔法,从而有效地进行捕捞,使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捕虾产量逐年上升,至1997年达到6万多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该课题还获得1984年至1985年福建省科学进步一等奖。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海洋科研再上新台阶,朱耀光也迎来了事业黄金期,科研方面硕果累累,仅1979年至1993年,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奖项15项。
一颗赤子心,拳拳爱国心。退居二线后,朱耀光报效祖国的热忱丝毫未减。他利用归侨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海外联谊工作;他发挥水产方面的专长,积极参加科技扶贫和技术咨询活动;他还是市侨联参政议政小组的负责人,关注侨界热点、反映侨界呼声,多次被评为侨界先进工作者。
(雨林编辑, 来源:《厦门日报》记者薄洁 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