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2021年1月7日,2020年7月7日,大宁路街道侨联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庆生活动,5名来自风华中学预备班“00后”孩子和街道统战干部、街道侨联、延长居委会干部一起,为辖区90岁印尼归侨、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吴瑞严祝寿。
1948年,吴瑞严抱着一颗“为甘心吃苦而归,为建设祖国而回”的赤子之心,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告别家人,毅然回国。
当时,印尼的亲戚朋友都苦苦挽留。他们说:“现在这个时候你要回中国去干什么呢?那里的条件那么差,生活又那么苦,你回去不是明摆着要吃苦受罪吗?”但吴瑞严去意已决,不为所动。
在海上颠簸了七天七夜的吴瑞严,辗转香港,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义无反顾地投身轰轰烈烈的国家建设。吴瑞严有飞机检修方面的专长,抗美援朝开始后,他参军入伍,参加空军战斗机的日常维护保养。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恶劣环境下,他和战友们宿营在单薄的帐篷里;敌机在头上盘旋,为了保家卫国,他们随时都做好了牺牲年轻生命的准备。
吴瑞严与战友们一起立下了两次三等功,在抗美援朝的壮阔画卷上,描下了浓重的一笔。
说起当年的艰苦岁月,老人格外激动;5个孩子也被爷爷的故事吸引,纷纷举手提问。
“当时国内条件那么艰苦,您为什么还选择回国?” 孩子们问道。
“我是炎黄子孙,我要报效祖国。”老人回答。
“在朝鲜战场上您想到过牺牲吗?”
——“军人,应把生死置之度外。”
“回国后您想印尼的家吗?”
——“想还是会想的。然而,回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国家建设。所以,也就顾不上那个小家了。”
在老人和孩子们的一问一答中,爱国的热情,就像汩汩的泉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们。摄影师按下快门,定格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祖孙情瞬间。
大宁街道侨联主席蓝箭告诉孩子们,自己的母亲也是20世纪50年代回国的印尼归侨。“这些老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从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强烈的朴素的爱国情怀。”
(雨林编辑,来源:政协头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