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1年7月14日,转眼,我从印尼回国已经56年了,回首往昔岁月,我无怨无悔。
在国外读函授
我原籍福建南安,祖父是石匠。印象中祖母、叔伯,以及后来我父亲的坟墓都是祖父打石建造的。我父亲自幼是过继给祖父,14岁到印尼,战乱时靠肩挑小贩卖东西过生活,又身患哮喘。因家境贫寒,我的最小妹妹(父母的第六个孩子)出生不久就送人,至今下落不明。我10岁时,父亲因哮喘突发不治过世。家庭的重担全压在目不识丁的母亲身上。
我从小是半天上学,回家煮饭菜,和兄弟姐妹轮着帮母亲料理在大“巴刹”(市场)卖生活用品的生意,还要照顾弟妹,逢年过节为弟妹和自己缝制新衣。到初高中功课多时,利用照看铺子空闲时写作业。不过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所以从初中起每年都申请到助学金。读高中时,看了新中国的小说、电影、画报,又看到学姐学兄一批又一批回国,内心向往不已,一首《海外孤儿有了娘》至今还能吟唱。可当时家里经济条件较差,在激烈思想斗争中,自己常偷偷哭起来。
只是,回国之时,正值祖父过世未葬,我却铁定回国,为能实现回国深造、报效祖国的理想坚定不移。
高中毕业后,我在母校教书一年,一边攒路费准备回国,一边读厦大海外函授。同时,积极参加侨社的活动,如公演歌剧《刘三姐》等。最后被“半保送”回国(即支付半票船费)。至今也不知道是谁付的另一半,校董、侨社还是大使馆?
1964年8月5日,我乘光华轮回国,8月13日抵达广州黄埔港。
到军垦农场
虽然只身回国,我坚信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努力是不会挨饿受冻的。到了华侨补校,师长更是爱生如子,发给我助学金和冬衣暖被,使我安心学习,积极上进,不到半年加入共青团,高考前评为“三好学生”标兵。1966年印尼又一次大排华时,母亲带着我的兄弟姐妹举家回国。
1965年,我考上福建师范学院(现在的“福建师范大学”),第二年遇上文革。 后来,被下到军垦农场——(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5053部队农场。在军垦农场,我们接受的是纪律严明的高强度的学军学农锻炼:遵守生活作息则不用说,起床5分钟就得集合完毕,饭前诵读毛主席语录,半夜一听哨子吹,紧急集合;到田间急行军,很多近视眼大学生跌入坑洼,跌破眼镜、跌伤腿骨。农田劳动男生下齐腰深的烂泥田种稻、割稻;女生受点照顾,也得下到大腿深的烂泥田;扒田(耘田)是用手指的,不到休息时间(一小时休息5分钟)不准伸直挺腰杆,任蚊子叮咬、蚂蟥吸血,否则回宿舍要检查“斗私批修”;劳动之余,挑井水供饮用,提长嘴喷桶浇菜供食用。我从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归国侨生,到后来也会挑150斤的大粪。
熬了两年,1971年盼到了分配工作的消息,算是结束了那段刻骨铭心、触及灵魂的军垦农场生活。
在宁化山区
1971年我和爱人(师范学院同班同学)服从分配到(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工作。因担心气候不适应,工作条件艰苦,就忍痛把刚出生2个月的孩子留在(福建)厦门,由我母亲用牛奶喂养。
刚到宁化,所在学校离县城约一小时的车程,电力靠学校自己发电,我们住在昏暗的仓库“隔间”,两张板凳加几块木板就是床了。刚开始我们不懂买鸡鸭等补养身体,只靠食堂的萝卜、芥菜下饭,时间久了我刚生孩子不久的身体也因虚弱常拉肚子。农村学生更是艰苦,大多是从十几里外步行来回的住校寄宿生,吃的是干饭配辣椒、豆腐乳,在校食堂只寄蒸米饭。因为外语被摧残至重,我们都改行教语文、美术等。工作5年后才恢复英语课。恢复英语教学后,靠我们的努力,农村学校也在高考中出不少大学生。
爱英语教英语
印尼大排华前,华校各门学科是用中文的,还开设两门“外语”——印尼语和英语,印尼语小学一年级就读,英语从初一始读,有学印尼语的基础,到高三英语已基本可以听说读写自如了。经集美华侨补校的学习,因英语成绩突出,我高考是以理工类考生被录取英语专业的。
1979年末,我34岁时调入厦门九中工作,在九中属凤毛麟角的学本专业的青年教师(很多老教师都是俄语转行教英语)。因为要报恩,也为了不让新单位因接受“病弱者”感到为难,所以对分配的繁重教学任务二话不说:教3个班级的英语课,到高中毕业班是2个教学班的外语兼任2个班级班主任。
上世纪80年代时,英语教学已开始受重视了。九中当时虽然属初高中兼办的普通完中,但高中生源是已被重点校择优录取后的低分学生,一个50人左右的班级英语中考能上60分者不足10人,平均分在30—40分。当老师的深知:生源和师资是教学质量取胜的关键。面对高考升学率的压力,我在教学设施简陋(只有粉笔和黑板)、教学任务繁重、学生英语基础差的情况下,勇挑重担,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改变“哑巴英语”、死记硬背的单词,采用“听说领先”的教学法,逐步让学生能“开口、易记、广读”,提高了高考的优良率。
上世纪90年代,学校进入转型阶段:从专办普高,改成普高职高兼办,后来改为专办初中。我在这个时期一直在初中毕业班任教英语兼任教研组长,所接任的班级均能从初一二的大面积不及格,在一年的学习中,一跃跨入年段前茅,进而在中考时大面积及格。在指导学生参加市级英语比赛如演讲比赛、话剧比赛等有获奖记录零的突破,在普通中学中引起极大关注,在指导青年教师升职的工作中不断出新。退休后仍然得到青年教师的敬重。九中初中教学质量连续13年连冠,每年为重点高中输送大批优秀学生。作为曾经为之付出心血的老教师,深感欣慰。
像蜡炬一样发光发热
退休前,因为外语教师需要打字出考卷复习题,我从学校旧式的打字机开始转向自学电脑打字,自购万元买一台电脑和打印机。
退休后,我在退休教师协会分管宣传委员,我也用上电脑打字,并主编《蜡炬》会刊,至今14年。2006年始有机会在老年大学学习电脑,上过图像处理、动画、摄影等专业,但老年人普遍学了易忘,尤其是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我反复读了几年,不过久了也就熟悉了。一有空闲时间就制作动画、视频、图片、幻灯等,有的配上文字发布于网站或自己的博客分享给网友,自娱自乐,很有成就感。因为我积极笔耕撰稿,图文并茂,连续12年被市退教协授予“优秀通讯员”,在思明区退教协我也担任通讯员。还在厦门市印联会也分管网站,担任《会讯》副主编,公众号主编等。
(雨林编辑, 来源:中国侨网:黄坚虹/口述、许丹/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