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1年4月26日,商海转身,名利已是往日云烟;深山扎根,只为守护山间草木。二十六载栉风沐雨,时光花白了鬓发,辛劳染绿了荒野。花香、虫鸣、树荫,他用汗水编织一个绿色的梦。”

这是2018“侨鑫杯”全球华侨华人年度评选颁奖典礼上,大会组委会给予“年度人物”——海南万宁兴隆热带花园董事长、印尼归侨郑文泰的颁奖词。

“热带雨林修护需要400年的时间,一代人能做多少工作,但你做了总比不做强。”耗尽毕生积蓄,从事热带雨林的抢救和保护工作,郑文泰坦承自己虽然是“自讨苦吃”,但无怨无悔。

海南省万宁市兴隆热带花园占地占地5800亩,被中国确认为四大环境生态示范教育基地之一和物种基因库。热带雨林风光每年吸引着诸多游客前来参观,其中还有一些青少年来此开展游学、研学项目。

根据兴隆热带花园官网介绍,现在的热带花园拥有3400多个植物品种,近百万株,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65种。在这些珍稀濒危的植物中,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有27种,引种栽培的有8种,许多面临灭绝命运的植物得到迁地保护、繁殖并形成群落。

年过70的郑文泰还是常常扎根花园中,思考如何加快物种的生长速度、养分供给如何处理……在他看来,决定自己退休的不应该是年龄本身,而是还能为这个社会贡献多少的力量。

“从考虑自己,到考虑社会。”郑文泰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2019年1月3日,海南万宁兴隆热带花园董事长、印尼归侨郑文泰接受捕舆者采访。谈及过往,这位衣着朴素的74岁长者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普通人”。(图片来自华舆 李雪峰摄)

郑文泰祖籍福建,1945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64年,郑文泰在海南的万宁兴隆华侨农场半工半读地完成了华侨大学植物相关课程。当时的他没有想到,自己与植物结下的缘分未来还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之后郑文泰到香港求学,并在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和酒店管理相关方面的工作,这其中就包括参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南省的酒店建设之中。

“依靠经商,我挣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可胃出血晕倒被送进医院抢救后,郑文泰收到了“死亡的信号”,这件事给他的最大启示在于:“钱财是身外物。老天留下你,就是让你完成没有完成的事。”

郑文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全部资金投入到了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之中。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到贵州、四川,他在中国多地开展调研,基于温度、湿度、土壤环境等原因考虑,他将热带雨林修复“基地”定在了兴隆。

“又恰巧回到了兴隆。”1992年,郑文泰开始建设兴隆热带花园。在一片荒地上建“雨林”并非易事,从寻找物种、改善土壤环境、种植乔木开始,郑文泰开启了这项庞大的工程。 “乔木先种植起来,慢慢改善小环境。当湿度、温度等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附生物种才会慢慢增加。”

郑文泰和团队通过在不同种群内引种的办法,对特有树种、珍稀濒危植物如海南苏铁、桫椤、琼棕、海南龙血树、降香檀、青皮树、长叶竹柏等进行迁地保护,移植到园内适当区位。

“生态的修护和补救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以‘年’为单位计算。”生态修复的一天天的工作积累至今,26年的时间里郑文泰没有感觉到累。他笑称,这是因为自己工作的环境负氧离子很高。

郑文泰介绍,通过培育药材“牛大力”的种苗、种植咖啡等,兴隆热带花园在慢慢产生经济效益,“这不仅对于园区本身,对于海南当地的经济建设未来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回忆走过的路,郑文泰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普通人”,“看到生态坏,你有什么理由不去修护。”

(雨林编辑,来源:中新社·华舆>海南专题>焦点图 华舆 记者/凌云 摄影/王骏 李雪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