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11月26日,1937年7月29日,我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古突士 ( Kudus )。1954年7月,17岁的我回到了上海。1982年6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的一生充满着坎坷,是共产党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指引我一步步走出困难,带我走向光明,让我能在耄耋之年安享快乐生活。
在我读中学时,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了印尼,我们学校的同学都为之雀跃欢呼。从那时起,我就萌生了回到祖国的念头。起初,父母反对我只身回国,但我决心坚持到底,终于父母同意让大弟弟陪伴我一起回国,这样姐弟俩可以互相照应。1954年7月,我们坐海轮经新加坡、香港抵达广州。之后进入北京华侨补习学校学习并分配到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读完高中。高中毕业后我进入杭州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继续深造,于1962年毕业。
17岁那年离开父母回到祖国,对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新奇。使我不能忘怀的是,在我困难的时候,负责管理我们的老师像父母般照顾着我。大学班上的同学每逢寒暑假就把我领到他们的浙江老家。更令我难忘的是,读书期间,有段时间,远在印尼的家庭遇到了些困难,暂停了对我的生活资助。这时,学校的主管老师主动站出来帮我申请辅助金以缓解我的困难,使我深受感动。
大学毕业时,父母打算让我回印尼,但我认为在祖国发展会更好,国家和人民也需要我,最终我决定留在祖国。我欣然服从分配到北京机械学院当了一名英语教师。1964年8月,我结婚成家,另一半是同一所学校的青年教师,自此,我的生活也就牢牢地扎根在了中国。1969年,新中国成立20周年之后不久,北京许多高校纷纷外迁,我校也不例外,5天之内迁到三线城市汉中。
这么大的变动对我们是一种考验,我们夫妻俩带着4岁大的女儿随之内迁。我们在汉中建校,租住在农民家。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永不会忘的人生经历。那时我身怀六甲,还奋斗在基建劳动的第一线。1971年学校再次搬迁,最后定在西安建校,学院至此改名为陕西机械学院,教学工作开始恢复。我在担任英语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俄语教学任务。1978年,全面恢复高考制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工作,誓为教育这一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1980年1月,我从西安调到上海机械学院工作。1982年6月,我在上海机械学院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我多年的梦想。7月1日,当我作为一名新党员站在大礼堂主席台上,面对庄严的党旗,举起右手向党宣誓,这一刻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一路走来,回忆满满,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我一直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关怀下成长。与我共事的老师、给予我帮助的领导都把我当作亲人对待。这也是我积极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退休后,我仍积极参加社区的一些活动。在兴趣班中,我担任了英语兴趣小组组长,义务为一批退休老人教授英语。每周一次,持之以恒。几年坚持下来,老人们都已能读会说,还会唱英语歌。退休以来,我先后获得了优秀志愿者、优秀共产党员、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我的家庭也被评选为学习型家庭。
(雨林编辑, 来源:政协头条,口述:洪优莲,1937年7月出生印度尼西亚归侨;采访整理:王梅鹿 戴沙玲 陈宙 高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