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1月16日,印尼归侨,对于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来说,或许是个陌生的名称,但他们的身上,刻印着一个时代的烙印,闪现着爱国爱乡和奋斗不息的精神光辉。他们从侨居之地回到中国,凭借勤劳与坚毅投入到新的生产与生活,逐步安居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鳌鱼岗,并为华侨果牧场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兴华街鳌鱼岗居委会的帮助下,e家君采访到了上世纪60年代第二批定居鳌鱼岗的华侨,也是华侨果牧场的最后一任场长——彭伟球,听他讲述印尼归侨与祖国间彼此相依相融的往事。
侨居海外生活富足却心系祖国 家家户户唱国歌贺国庆
初见球叔是在一个午后,与其谈话间只觉得归侨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儒雅斯文的气质,然而听了许多故事之后,感受到的却是与斯文外表截然不同的坚强内心。
早年因为战乱流离,或为维持生计,归侨的祖辈不得不远离故土“卖猪仔”去到一个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的国度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在海外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安居乐业。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华侨在印尼从事工商业,生活小康。球叔的父母在印尼就是经营布匹生意,他的童年可以是说过得无忧无虑。
在异国的日子虽然过得还算富足安稳,但热爱祖国的情感一直深深扎根在每位华侨的心里。球叔回忆起当时每到10月1号国庆节的情景依旧觉得内心振奋,那时几乎家家户户的侨民家庭都会插上五星红旗,高唱国歌。
记得小时候我在印尼,爸爸很关心中国的事,每次从收音机听到中国有什么新鲜事,就会告诉大家。比如,中国农民组织起人民公社、城市不仅有养老院还有幼儿园和托儿所、中国制造出轮船和飞机等等。我想,关于祖国的观念就是由父母这样点点滴滴地存入在我的内心里。——球叔
归国怀着满腔热情回国 一切从头开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尼发生排华事件,许多华侨纷纷携眷回国,球叔一家也作了同样的选择。1961年,9岁的球叔跟随家人乘坐荷兰制造的渡洋轮船从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出发,经过7天7夜的航行到达广州黄埔港,与船上一千多名乘客一起回到日思夜盼的祖国。
球叔告诉e家君,当时侨胞归国不排除政治因素,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侨胞是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归来的。因为归来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重新白手起家,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当时我的父母怀着满腔的热情回来,希望能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
当年印尼华侨回国情景。(图片来自网络)
回到中国后,球叔一家与另外4户归侨家庭选择留在广州,随后被安置在华侨果牧场生活。有一部分归侨以前在印尼从来没有务过农,所以刚开始对果牧场的生活非常不习惯。面对粗重的农活,他们只能够硬着头皮上。曾经拿教尺的手也慢慢长出了操劳的茧,曾经搬运杂货商品的肩膀也开始压上重重的担子。
虽然早期的日子过得清苦,但印尼归侨们能歌善舞的特质常常能让果牧场变得欢乐热闹。他们总喜欢在辛苦的劳作之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唱一曲印尼歌曲,跳一段舞蹈,缓解一天的疲劳。他们这种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仿佛与生俱来,艰苦奋斗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时间慢慢过去,贫瘠的果牧场慢慢被这些印尼归侨打造成另一种光景。从最初23亩半地,只种番薯、木薯之类的作物,到上世纪80年代,扩展至73亩,除种植石榴、葡萄、龙眼、香蕉等品种多样、鲜嫩多汁的亚热带水果外,还有养殖猪、牛等牲畜。从荒凉的小乡村到欣欣向荣的果牧场,其中的成果,离不开印尼归侨们的努力。
如今归侨的特殊印记逐渐淡化 融入华侨果牧场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产业变迁,城市化加速使得华侨果牧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最终于1985年正式解散。
“旧时人们都叫这里‘华侨果牧场’或者’印尼华侨村’,而现在的人把这里叫做‘鳌鱼岗’。”球叔说。就这样,承载着老一辈归侨青春回忆的地方,随着地名的更替开始了它的现代化步伐,开始讲述新时代的故事。
如今,越来越多的多元人口与人才涌入,鳌鱼岗的印尼归侨与侨眷由“新”的建设者变成了“老”的建设者,归侨的特殊印记也越来越淡化,直至完全融入本地生活。无论是侨居海外,还是回来建设祖国,这批扎根鳌鱼岗的印尼华侨,都在用生命书写着“勤劳与奋斗”这两个关键字。在华侨果牧场的历史长河里,他们是滚滚浪花中亮丽的一朵,值得我们铭记与书写。
(雨林编辑,来源:微社区e家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