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1年9月1日,吴德疆1921年出生于东爪哇县的一个山村,当时印尼贫苦农民受荷兰殖民主义统治者残酷压迫和剥削,过着悲惨生活,这些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从而认识了资本主义制度给劳苦大众带来的伤害。他少年时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尤其酷爱文学,喜爱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同时他还经常听老一辈讲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故事,从中受到爱国爱民思想的熏陶。

学生时期的吴德疆主持过《新华月刊》出版、发行工作,并担任校办成人义务夜校国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吴德疆感受到如欲振兴中华首先当从普及国民教育,提高民智着手,这也坚定了他日后献身华侨文教事业的决心。

支援祖国抗日活动

自从中国九·一八事变后,在印尼东爪哇泗水市就兴起一股华人爱国热潮。许多印尼华人组织抵制日货、唱抗日歌曲、劝募救国公债等活动,还捐献救伤药材和医疗用品、参加华侨机工队等活动。卢沟桥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战全面爆发,泗水华侨赈灾会成立,并开展了支援祖国抗日的活动。

吴德疆与同班同学组成小组,利用节假日手持捐款箱,走街窜巷向华侨住户劝捐,由于捐款获得数额较多还得到了奖状。同时吴德疆还参加读书会,学唱抗日歌曲、阅读宣传民主、自由、进步爱国思想的书刊。后来受聘在泗水安溪公会办的清华公学任教,边教书边从事社会活动。他还联络了新华、华中校友组织读书生活会,创办了《新村月刊》,发表抗日救国、批评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文章。

参加抗日工作并宣传进步思想

经人介绍,吴德疆加入泗水地区“华侨民族解放大同盟”(简称“民大”)的一个分支。为解决“民大”的活动经费,各地筹组了如大华、大中行、南通等公司,以及蛋糕厂、茶厂、果汁饮料厂等。此外吴德疆还在泗水的市郊办了草纸厂,该厂成为“民大”领导成员集会议事之处。日本投降后,“民大”泗水地区成员在那里举行与“民大”骨干见面认识的联欢会,并特邀了曾在外岛参加抗日救国活动的工商界爱国贤达来和大家会晤谈心。

鉴于受战乱影响与“民大”总部无法保持工作联系,“民大”决定召开共和区新兴侨团的联席会议,共商侨社工作方针。于是,吴德疆负责发函邀请共和区“民大”成员组织的新兴侨团,共商制定出今后侨团工作要点:要努力促进侨胞团结互助、与当地人民搞好关系、维护华侨合法权利、不断提高会员及侨胞的文化素质、正视印尼民族独立斗争的正义性并给予支持。

吴德疆在泗水时,在新华中学教书,并任教务主任,负责编制教学计划,又在华侨妇女协会主办的妇女补习学校当主任。吴德疆当时还在华侨战时服务团办的服务中学任职。服务中学产生于泗水战乱甫定时期,该校的教育宗旨、性质与一般华侨中学全然不同,进校求学者大都是各华校青年教师、华侨商店职员及超龄的失业青年。在课程编排方面,服务中学开设文、史公民课,补充了追求真理,反对奴役压迫,争取民族解放思想和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的教材。吴德疆就上午在新华中学教书,下午在服务中学上课,有时还在妇女补习学校上课,孜孜不倦地在各类华人青年中宣传进步思想。

支持印尼独立的活动

“民大”除抗日外,吴德疆还支持了印尼争取民族独立反对荷兰殖民统治复辟的斗争。以“泗水华侨之声”名义号召泗水华侨须认清形势,呼吁泗水广大华侨要支持印尼民族正在进行的独立革命。印尼《人民呼声报》特别辟专栏刊登相关文章,促成了印尼革命青年武装和华侨进步社团商谈,达成颁布共同声明:要求印尼人民和华侨不要受荷兰间谍的挑拨离间产生矛盾,保持华印友好关系,共同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泗水华侨之声”传单也由“民大”成员散发到东爪哇各埠,影响广泛。

日本投降后,印尼宣布独立,但荷兰军队凭着英军的支持卷土重来,妄想复辟殖民统治。印尼武装团体与其激烈交火,一些华侨青年同仇敌忾挺身相助,设法切断敌军的水电供应,并淋油火焚;最后兵败投降,印尼武装缴获许多武器充实了自己。

在泗水保卫战期间,吴德疆获得部分缴获的军服和武器,协助组织了中华保安军,率领500名华侨华裔组成的队伍,与印尼共和青年武装、印尼共和国保安军肩并肩奋勇抗拒入侵的英荷联军,谱写了一页华印团结反对荷兰殖民主义侵略的光荣史篇。

推广中华文化

战后,吴德疆在东爪哇地区一些华校工作。他曾在拉旺中华中学初中部教书,不久又到玛琅任玛琅生活促进社国语讲习所主任,并兼任华裔青年会中学中国语文教师。1947年他到绒纲中华学校任校长,并在那里和一些进步青年组织励志社。停战协定后,他返回泗水工作,曾在妇女职业学校任校长,在新华中学任教。同时也在服务中学任训育主任,利用语文、史地和公民课向学生介绍祖国的情况,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动员一些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还到延陵公会创办的开明中小学任校长。当时他的办学方针是改革华校,适应历史潮流,面向当地社会,重视印尼语文及印尼史地教学。

这时期吴德疆兼任泗水华侨社团联合会文教部委员、泗水教师联谊会副主席,为改变侨教方向、筹集教师福利而努力,并通过文化渠道促进华侨和印尼人民的友好关系。他几次参加了中国、朝鲜、越南等国文化体育代表团的接待工作,并赞助印尼文化界的文化活动。吴德疆从四十年代初就从事教育工作,努力宣传中华民族的文化,为祖国培养造就了一代新人,同时还长期从事进步报刊的编辑、翻译工作,为促进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尽己之力。

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1966年,由于印尼局势恶化,吴德疆不得不举家回国,并被分配到长沙汽车电器厂当工人,他和夫人林萱爱不忘初心,无怨无悔,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后来被调到企业的行政部门工作。

吴德疆和林萱爱夫妇在长沙市里四处奔走,访问、联络、团结许多归侨侨眷,把了解到的侨情整理为书面材料,反映给市委和市侨办,为长沙市侨联组织的恢复和致公党的组建做出贡献。

吴德疆因在印尼从事抗日斗争、华侨教育和社团活动的功绩及回国后的突出表现,曾当选过长沙市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担任过湖南省侨联第一届和第二届委员会的委员,长沙市侨联第四届和第五届委员会的副主席等。他虽身在中国,可每天都坚持阅读泗水的电子版《千岛日报》,关心了解印尼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泗水华社和华文教育发展动态。

2015年9月,吴德疆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勋章。当长沙市侨联去慰问看望老人时,他常念党和政府的记挂和关怀,他说:“只有回到祖国,才有了真正的幸福感。”

吴德疆老先生于2016年去世,时年95岁,离世前他带着一个生命所能发挥的热忱,密切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和命运。不愧为优秀教育家,侨界之楷模,国人之骄傲!

(雨林编辑, 来源:湖南省侨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