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充值的国家

归侨故事:侨心向党┃陈春山:历经沙场的侨界战士

和平日报, 2021年9月2日,陈春山,男,1933年生,1959年入党,印尼归侨,原北京第一机床探矿厂工会主席,曾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等多项荣誉。

2020年11月25日,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组织侨界群众170余人走进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一幅幅现场的照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使人心潮澎湃、情绪激荡。战争画面触发了其中一位老人的心弦,勾起了他的战场回忆。他动情地说到,我是那场战争的幸存者,我再次深切地感受到光荣、自豪和国家的伟大。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就是印尼归侨陈春山,2020年,他获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纪念章。

七十年前,陈春山怀着爱国的热忱,从印尼归国。铁血丹心,在战场奋勇作战;前线归来,继续服务人民,奉献国家,诠释了一名爱国华侨的赤诚情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青年回国参军

1947年,陈春山从印度尼西亚巨港归国。巨港,是印尼南苏门答腊省的首府城市,也是印尼的第四大商埠,与中国的贸易额较高。在历史上,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很早就因种种原因到印尼生息发展,早在清朝,华侨就成了建设当地的重要力量。著名华侨王源兴先生就在巨港开设恒丰公司,抗战爆发后,与陈嘉庚一道回国,支持祖国的抗日和人民解放事业。但是,“排华政策”的推行,却严重影响了当地华侨的生存。历史文献记载,印度尼西亚曾发生过多起大规模排斥、屠杀、迫害华侨华人的惨剧。1946年3月,万隆发生排华惨案,1947年1月,巨港也发生了惨剧。

微信图片_20130101015135.jpg

1952年陈春山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拍摄

1947年,14岁的陈春山从巨港回到家乡福建厦门。他回忆起当年,还记得那时的梦想是“念完中学读大学,学会本领为祖国建设做点贡献。”不过,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战火的点燃却让这一梦想不再有变为现实的可能。

1951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鸭绿江边即将燃起战火,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陈春山投笔从戎,和当时的千万爱国青年一道报名参军,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在那一年的夏天,福建省40余名归国华侨青年和华侨子女参军,陈春山就是其中的一员。当时,这些青年由福建省委保送到北京的中央青训队学习。陈春山还记得,到京后,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来看望大家,他说:“毛主席听说有这么多归侨青年和华侨子女参军非常高兴。抗日战争时期,有许多爱国华侨回国投入到革命队伍中来,海外侨胞对中国革命是有很大贡献,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提高本领,为新中国做出贡献,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要为海外侨胞争光啊!”这一席话对在场青年的鼓舞巨大,也成为了他在战场中不断向前的动力。

战场显英雄本色

1952年,经过一年学习后,近百名青年被批准进入朝鲜,陈春山是仅有的两名华侨之一。当年的深秋时节,他们从北京出发,到达今天的丹东市时,当地已经处于战争状态。“我们乘坐十多辆车趁夜出发,”他说,“在敌机狂轰滥炸声中,车队通过秘密口岸,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耳边是敌机的轰鸣,眼前是大炮的袭击,在这样严峻的考验下,大家艰险地行军、昼伏夜出,终于在几天后的一个黑夜到达了集结地点。

到了集结地后,陈春山所在的队伍驻守在一个无名高地的坑道中。他还记得,坑道内部十分潮湿,通道又矮又窄,进进出出必须弯腰。除了作战环境的恶劣外,饮食也不遑多让。“刚到时,每天只能吃些罐头和压缩饼干之类的食物,新鲜绿色食品极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这样回忆到,“不过,祖国人民想方设法给我们运送食物及不易坏的蔬菜”。

虽然战场艰险,但是战士们却斗志昂扬。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怀有共同的信念:一定要打败美帝,一定要打出中国人的威风。他说:“只要祖国人民能够和平幸福的生活,我们志愿军再苦再累也不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祖国人民的关怀:“祖国人民称我们是最可爱的人。”陈春山还记得,当时战场上也有许多慰问团,许多著名的艺术家、社会名流、劳模都到前线慰问,例如梅兰芳、常香玉、徐玉兰、付全香、高元钧、常宝堃兄弟、孟泰及著名侨领等。1953年春节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也来到陈春山所在的战斗高地。他说:“祖国人民、部队首长的关怀,让我们全体指战员深受感动。”

陈春山掷地有声地说,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装备精良的800万国民党军;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用杂牌武器打败具有现代化装备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如今我军已经成为高科技装备起来的世界一流的人民军队,如果敌人胆敢来侵犯我们伟大祖国,下场也会和当年的侵略者一个样。

为人民服务

1959年,陈春山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他正式转业,后转到北京在工厂中工作。离开军队后,他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军人与共产党员的职责与担当。他在工厂中先后担任干事、厂工会副主席、车间党支部书记、厂办主任、厂工会主席、党委监委、党办秘书等职。此外,还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还被授予政工师职称,被评为北京市机械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在我的一生中,最难忘的就是23年的军旅生活。”在二十余年的军旅生活中,陈春山历任战士、排长(少尉)、助理员、政干校学员、副政指(中尉)、政指(上尉)、独立中队副政委员(已取消军衔)。除了参与抗美援朝战争之外,他还对1967年在陕西宝鸡参加“三支两军”的经历印象深刻。忆往昔峥嵘岁月,他不无感慨地谈到:“我在部队和地方工作中有不少缺憾,但有一点,我没有给我们归侨抹黑,为此,我感到欣慰。”

数十年的军旅生活、军队今昔的巨大变化也让陈春山这位老兵产生了诸多感想。“部队是个大学校。”陈春山说,“人民解放军确是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队伍,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的高素质人才的大熔炉。”他不无谦逊地说,“在这个大学校里我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努力做到三不忘:一不忘自己是归侨;二不忘为侨胞争光;三不忘党、祖国人民和部队首长的长期教导和关怀,尽力为党、为祖国多做些工作。”

共产党员可投笔从戎,与战场中浴血捍卫国家安全;共产党员亦可下工厂,服务国家的经济事业建设。老归侨陈春山的一生诠释了一名爱国归侨、一名老军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他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侨心向党”的又一个生动例证。

(雨林编辑, 来源: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