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2年5月23日,李晓荣是高教社网培中心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员工,入职近23年,一直兢兢业业、勤恳工作。她的父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印尼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她的爷爷是一位爱国进步人士,曾在著名爱国侨领张国基老先生担任校长的雅加达中华中学当教师,她的父亲就读于中华中学。
1952年6月1日,李晓荣的父亲18岁时,在新中国的感召下,继承家庭爱国传统,离开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回到新中国。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北师大毕业后,李晓荣的父亲先是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后因工作出色被调到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担任副译审,从事了三十多年的翻译和对外联络工作,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中外文化交流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退休后还在中华中学校友会担任着工作。2003年,李晓荣的父亲因为去医院照顾独自在京生活的老华侨,不幸感染了非典病毒去世。
李晓荣的母亲一直在中学任教,她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把理想融入平凡工作中,一辈子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李晓荣的父母退休后,曾回到印尼省亲。目睹印尼亲友们住着别墅、开着小车,过着优越的物质生活,他们对李晓荣说:“我们对当年的选择无怨无悔。我们历尽困难回到祖国,就是为了报效祖国,为了建设新中国;如今我们为国家效力了几十年,终于完成了夙愿。”
2002年北师大百年校庆,李晓荣的父亲为母校捐款1500元,在校友纪念碑上,刻有她父亲的名字。李晓荣曾经问父亲,“咱家就是普通家庭,为何要捐这么多钱?”父亲目光坚定地告诉她,“要爱国、爱党、爱母校,是他们的培养教育,我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今年清明节,李晓荣带着孩子在北师大校园,寻找刻有父亲名字的校庆纪念碑,向孩子讲起长辈们的故事。李晓荣说,或许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祖辈们的无悔选择,但是她希望把华侨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传递给晚辈,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历史背景下,让孩子们将这种家国情怀发扬光大。
随着高教社老一辈归侨陆续退休,李晓荣接过了高教社侨联小组负责人的担子,她带着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带着对侨务工作的极大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她说,当年老归侨们投入青春和热血建设祖国,如今我们作为侨二代,要向前辈学习,认真做好侨务工作,最大限度凝聚侨心、汇聚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高教社的侨联小组中,老前辈多、老党员多,小组成员海外关系广泛。为了让大家及时了解侨界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侨联小组建立了微信群,及时向大家传递党的声音和侨务工作信息,组织大家一起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初心使命,让侨联工作跟上时代的脉搏,发挥小组成员的侨力作用,调动大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积极性,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雨林编辑,来源:知乎/高等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