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充值的国家

归侨故事:传承爱国之心 弘扬报国之志 ——林素凤


和平日报, 2021年,1月27林素凤,印尼归侨,1937年出生,1955年回国,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退休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她的家庭里有四个教授、三个博士生导师、一个博士后、一个高级工程师,三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是一个朴素的归侨家庭,又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家庭,是千千万万个奉献青春的归侨家庭的缩影。

踏上回国旅程

1937年12月10日,林素凤出生于印尼坤甸一个商人之家,家中姊妹六人,她是最小的。林家祖籍福建永春,从唐朝时就移民到了印尼,父母从小就告诉子女,他们是中国人。

1955年,就读高中的林素凤受印尼爱国青年侨领启发,怀揣着浓浓爱国情、拳拳报国心,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毅然决然放弃了海外的优越条件,借钱办理了从印尼回国的手续,和同学们辗转经香港到达深圳,在广东参加了高考,并根据国家政策,被送到北京华侨补校学习一年。

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林素凤考上了郑州大学化学系,也是郑州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学校对华侨生非常照顾,食堂给几十个华侨生单独做饭、供给细粮,宿舍里还有煤炉供暖。即便在粮食匮乏时期,党和国家也在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他们。虽然个头娇小、又是南方人,但是林素凤勤奋学习、吃苦耐劳,主动加入了共青团。在学校,她还结识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同班同学陈荣锋。

参加工作建设河南

毕业后,林素凤被分配到了省冶金专科学校当老师,陈荣锋去了中国科学院河南省化学研究所。一年以后,学校撤销,林素凤来到了河南省化学研究所,从助理研究员一直做到了研究员(教授)退休。

80年代,陈荣锋任省科学院副院长,负责全院的业务工作,他在实验室的大量工作就交给了林素凤。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实验室的工作量又大,家庭也需要照顾,他们始终任劳任怨、刻苦钻研,互相支持、互相鼓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研条件逐步改善,辛苦也获得了回报。他们分别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享受每个月600元钱的津贴待遇。

林素凤的项目“利用煤炭作原料的腐殖酸的结构性质及其农业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陈荣锋的项目“离子交换法从风化煤中直接提取黄腐酸”获得国家发明奖、“联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反应原理、相关化合物合成及应用研究”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HAS天然纳米管的性能研究”获得河南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陈荣锋还被国家人事部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因为工作需要,陈荣锋退休后依旧坚守岗位,直到80岁时才退休。现在,他还经常去高校做博士生论文答辩的评委。

“刚回国时,郑州大学校园里满地泥泞,到处都是坑洞,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今非其比。”回忆起往事,林素凤记忆犹新,“改革开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作为华侨,最大的荣耀莫过于看到自己参与建设的祖国一天天变好。”

培养子女投身科学

从事科学研究一辈子,这个华侨家庭的优良家风、家教传统也深深地地影响着子女。女儿陈晓岚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从郑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担任郑州大学的化学教师,先后赴英国和美国深造,回国以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成为郑州大学化学系的业务骨干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常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和交流。
女婿毕业于北大化学系,先后取得了博士和博士后学位,在全省市厅级干部公选时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被任命为副校级(副厅级),先后在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工业大学、洛阳理工学院等担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现任郑州大学副校长(正厅级)。由于业务工作突出,女婿也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荣誉。

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外孙女从小也对化学感兴趣,高三凭借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被保送到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时,她不仅拿到了南开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和天津大学工学学士学位,还进入北大读博士,又以全额奖学金进入美国圣母大学读博士。在美国工作两年后,她看到国内科研事业蓬勃发展,正在考虑回国发展。对于外孙女的人生选择,林素凤说:“我们从小就对她寄予厚望,也都支持她回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建设祖国。”

从印尼回国已有六十余年,林素凤也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她表达最多的就是感恩:“我是老归侨,是50年代的大学生;我的家人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国深造和工作的新一代华侨侨眷。国家雄厚的基础教育、自由求学的权利、良好的科研环境,都是以前所不能想象的。党和政府对华侨格外照顾,在困难时期优先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每个月还有退休补贴,侨联组织给予我们老归侨很多关心,逢年过节还来家里看望我,这些都让我十分感动。”在满头银发的衬托下,她的笑容格外真诚动人。

(雨林编辑,来源:印尼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