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1年3月12日,父亲现在已经是92岁了,但他每年都要从香港回来,有时一年还回来两次。
他说,回来走走看看很好,特别看到中国现在的发展,心里感到高兴……
一
父亲和母亲是1974年从福建省连江长龙华侨农场移居到香港的,当时6个弟弟也都一起到了香港,之后,两个妹妹也都全家移居香港,留在内地的就只有我一个,所以,父亲回到内地,基本上就住在我这儿。
晚饭时,父亲总会说一些话,而话题多是当天听到的,或者看到的事。 我们的家离温泉公园很近,父亲总是一早就自己到公园溜达,一去就是很长时间。
也许是他年纪大的原因,他的感慨也越来越多。比如看到公园里的老人后,他就会说,中国的老人很幸福;当我从医院手术回家,他就会说,中国的医疗技术不比国外的差;看到电视里的救灾场面,他就会说,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像解放军这样为人民赴汤蹈火……
父亲一向都很开朗,这也许是他长寿的原因,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流露出任何的悲观和沮丧。
现在看到自己的国家有了这么迅速的发展,这又给他的晚年增添了许多愉快,这越发让他爱回来,越发走走看看。
说实在的,像他这样高龄的老人,一个人来来去去,有时着实让我们担心,但又不能不让他出来走走,毕竟人活在社会中,就是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
二
不用说父亲,现在我也是一个老人,也喜欢多出去,尤其和朋友、同事一起出去,心情格外的好。到目前,我也到过世界很多国家,当看到别的国家时,也会和自己的国家做比较,得出了自己的最真实的结论。
早年在印尼,父亲就很关心祖国的事,平时很节省的他,最奢侈的事大概就是听收音机,每次听到中国有什么新鲜事,就会告诉大家。比如,中国农民组织起人民公社、城市不仅有养老院还有幼儿园和托儿所、中国制造出轮船和飞机等等。
那时,关于新中国的事就是靠父亲告诉我们的,所以祖国的观念就是由父亲这样点点滴滴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萌发出热爱祖国的幼芽。
这些,现在看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在当时,我们这些孩子很难抽象地去认识一个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何况,我们平日都是在印尼学校读书,彼此交往又都是讲印尼话,要去爱一个离自己很远的国度,确实不容易。
到了1960年,印尼政府颁布了一个限制华人从商的法令,这时,我才真正地感到,我们脚下的土地,的确不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生活的城市也不是我们的城市。
三
就算是这样,我们也有留下来的理由,但父亲坚持要回国。
外婆不同意我们回来,她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当年她们就是因为家乡贫穷才千里迢迢地来到印尼,而现在的中国正遇到经济困难,此时回去肯定会吃尽苦头。
泪流满面的外婆说,我都这把年纪了,你们这一走,我们就再见不到面了。
的确,这事被外婆说中了。在我们回国几年后,外婆就离开了人世。但她还在在世时,就托舅舅经常寄信寄钱,她似乎真的知道我们很需要她的帮助。
然而,作为一个家庭的男人,带着全家11口人回国,因为收入极少,家境拮据,不得不依靠海外亲人帮助,父亲的心一定不好受,所以他一直想多为这个家做些什么。
当年的父亲,在印尼开牙店,每天生意都还很好。回国后,农场安排他在生产队种田,每月的工资大约只有20多元,加上母亲在妇女队的收入,全家就只有30多元钱。后来,父亲把值钱的东西变卖,不仅有手表,连装东西的藤篮也卖了,幸好,我们也慢慢地适应了当时的生活,慢慢地也觉得这些苦算不了什么,和别人比,我们还有许多好的一面,至少作为农场的职工,有国家的粮食和副食品供应。
农场的医院知道父亲是个牙医,就让他到医院来,每月的工资也多了一些。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时,农场一片混乱,父亲被医院赶出去,又回到了生产队种田。
那时,我已经懂事了,看着父亲的背影,心里就感到苦苦的,总想为父亲做些什么。
听别人说,用高粱酒煮鸡蛋能让劳动的人恢复体力,于是我回家为父亲做了这道菜,没想到,父亲吃了我的菜后,就像中毒一样地大口呕吐,情景让全家人吓坏了。原来,父亲对酒精过敏,所以一直以来,他是滴酒不沾,可这事连母亲都不懂,所以也难怪我们这些孩子了。不过,因为这事,到现在我还感到愧疚。
一次,舅妈回国看我们,看到我们的生活现状后,就劝父亲离开国内,一切的手续由她们来办,此时,一贯倔强的父亲没有表示反对,一年多后,父亲就带着母亲和所有的弟弟移居到了香港,之后,妹妹们也举家到了香港,国内就剩下了我一个。
四
最终父亲离开国内,似乎是向命运低头,但我知道,他内心还有所不甘,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多归侨都坦言后悔的时候,父亲就从来没说过类似的话,他不想用后悔来回避自己的责任,但又无法改变眼前的现实。
父亲虽然离开了国内,但这个情结依旧埋藏在心里。
到了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世界都把目光集中到了中国,这让父亲感到高兴,他能做的就是经常回来看看,用他亲眼看到的东西来告慰过去的遗憾,解开心中的纠结,抚平以往的创伤。
来到我居住的城市福州,父亲爱在街上走走,爱到公园里散步,爱看电视里的新闻,爱翻阅每天的报纸,他总能从中看到他喜欢的东西,而且每件事都能有一番感受。
他经常说,现在的中国人很幸福,中国人可以抬头挺胸了。
有时,我会去想,父亲为什么爱说这些话?
五
后来,我似乎体会到他的感受。也许父亲这辈子经历了很多,但作为海外华侨,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祖国能繁荣富强。
虽然他曾经激情过,但为了人口众多的家庭,不得不离开。但不管怎样,在他耄耋之年能看到自己的祖国繁荣发展,他是幸福的。
的确,现在的父亲每天都神采奕奕,很多人都不相信,经常到处走动的父亲,已经是90多岁的老人,听到这话,我总是特别高兴。
作为大女儿的我,可能比弟弟妹妹们更了解父亲,也对父亲有更多的感情,特别每次看到父亲的身影,就能想起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想起他带我们开车出游,带我们到沙拉笛加公园的草地玩,带我们看电影,带我们到书店买书。最喜欢的是,父亲带我们一边走走一边看。
2000年,我已经是退休的老人了,但这年,父亲又带着我和大弟弟一起回到了印尼的沙拉笛加,那是我出生的城市。
大街还是那条,老房子依然矗立在路边,路上的行人不多也不少,只是我们在这里的生活不在了,以往年幼的孩子,现在成了老人,以往的父亲,已经有了曾孙。
我们3人没有走到老房子的跟前,只是站在马路的对面,隔街凝视着它。
谁也没有说话,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在默默地说着些什么。虽然彼此骨肉相连,都来自这座房屋,但经历有所不同,感情和感觉也不尽相同。
父亲安详地看着老房子,我相信他有比我们多的感受,毕竟这房子是他买的,这个家是他建的,也是他带着我们离开这里的,时隔几十年后,他又回到这里,他要告诉老房子的话一定比我们多,感情比我们深。
……
世间什么都在变,但有的却很难改变,父亲虽然已经是一把年纪,但他那颗心没有改变,因为现在他到了别无所求的年纪,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自己的祖国能更繁荣、更富强。
这也许是像父亲这代人最大的愿望,像父亲这样华侨的愿望。
李玉秀,女,印尼归侨,现年69岁,退休前任职于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
(雨林编辑,来源:中国侨网,李玉秀/口述 林小宇/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