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充值的国家

归侨故事:一本护照讲述印尼归侨回国心路历程 :沈君荷

和平日报, 11月19日,“呜——”汽笛一声长鸣,巨轮缓缓启动,徐徐开出码头,驶向蔚蓝海洋,朝着中国的方向前行。

上世纪中叶,印度尼西亚华侨华人涌现“归国潮”,回国的大多数是热血青年,他们怀着一颗热爱祖国,致力于家乡建设的赤子之心奔向祖国母亲的怀抱。从此,扎根乡土,一门心思搞建设,促发展,即使在黑色岁月,由于所谓的“海外关系”遭受不公平待遇,在海外亲人的不断呼唤中,依然选择留在熟悉的土地上,凭借个人努力和顽强意志等来一片曙光。  人物:沈君荷

1936年出生于先达市

1948年跟随父母回国

护照情况:全家人持有印尼护照,可自由出入印尼,有效期为一年。

从机关退休后,沈君荷利用空暇时间写了一本回忆录《岁月回眸》,提供给沈姓族人做参考。书里记录了他的海外、国内成长经历,从八岁到七十有余,跨度为一甲子。

1936年,沈君荷出生在印尼先达市,他是第二代华侨。父亲为他取名“君荷”,“君”是沈家的辈分,“荷”是指出生在荷兰统治的年代(彼时印尼尚未独立,属荷兰殖民地)。

一本护照讲述印尼归侨回国心路历程

上世纪二十年代,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年仅14岁的父亲沈忠安为谋生计,离开故乡福建连城,跟随堂叔沈忠松乘着小木船,冒着生命危险“漂”到印尼。先是抵达爪哇省万隆市,之后转到北苏门答腊岛先达市。

先达是一座华人居多的城市。父亲先在一华侨开的鞋铺里当学徒,后与人合伙开鞋店,同时经营橡胶和皮革,凭借勤劳双手慢慢积累财富。

沈君荷就读于先达中华学校,一所专门为华人子女开办的学校,老师、员工均为华人。尽管享有办校的独立性,但遇到印尼重大节日,依然要悬挂印尼国旗。遇上当地组织的募捐活动,学生们也要捐款。

对祖国的认识,除了课本、老师、家人的讲述,更多更直接的了解来自同乡会。离家不远的福建同乡会时常开展一些文艺演出,表演者为进步青年,演出节目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如《团结就是力量》、《义勇军进行曲》等听了令人血脉贲张的歌曲。“每看一次演出,就是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沈君荷回忆,小时候,一家人居住在城市,社会环境相对安稳,但生活在城市外围的华侨华人的生活却不尽如人意,亟待改善。

1948年,父亲想将四个儿子送回国内念书,母亲放心不下,加之父母思乡心切,最终决定全家回国。此后,随着护照的过期,一家人再也没有去过印尼。

(雨林编辑,文/《钱江侨音》记者 蔡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