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11月21日,关光秀,1936年12月出生于泗水市,1953年在叔叔的陪同下回国,回国前,退还印尼护照,持临时护照登船回到中国,后上交。
“再见了,妈妈!”“祝福我们吧”,一群华侨青年情绪高涨,奋力地摇晃手臂,对着亲人呼喊,码头上人山人海,笑声哭声汇成一片。1952年冬,在荷兰籍“芝查连加”号客轮上,17岁的关光秀正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他的回乡之路。自出生以后,他就生活在泗水,脑海里,“祖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客轮从印尼出发,辗转香港、广州两地,一个月后,抵达福建莆田。第一次踏上家乡的土地,关光秀很兴奋,心里很踏实,“终于回到父辈口中经常提及的家乡了。”
选择回到祖国,对当时的热血青年而言,是一个痛快的决定。1949年,新中国成立。消息传来,印尼华人无不欢呼雀跃,从小受到爱国爱乡教育的青年们一个个激情澎湃,纷纷要求回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的智慧力量。关光秀就是其中一个。
“在印尼,华侨子女没有机会上大学。但国内不一样,人人都有机会上大学。”冲着这一点,关光秀打定主意回国,父母起先不允许,但当时政府对归侨有照顾政策,而且“落叶归根”的中国传统观念也促使他们点头。
“除了在印尼的出生证明自己保存外,临时护照之类全部上交了”,回到莆田后,关光秀以归侨身份得到照顾,福建归侨接待处给他送来了棉被、衣物等生活用品,还将他安排进了一所补习学校。
在泗水,关光秀一家生活在华人区,大家平时交流都使用家乡方言。回国后,语言并不成问题。但在联合中学(印尼的华人学校)接受教育时,尽管授课教师也是华侨,可是上课内容按照规定为印尼历史与政治,所以对国内这两方面的内容,他知之甚少。
经过半年进修,暑假后,他正式进入莆田二中学习,并于1956年报考杭州大学数学系,后顺利被录取。毕业后,关光秀留在了杭州工作。
(雨林编辑,文/《钱江侨音》记者 蔡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