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1月25日,周今天早上,山东曲阜的天气特冷,0下1度,孔夫子旅游( Konghucu Tour ) 率领30多位印尼各省市的孔教理事人今早将到三孔文化旅游景区参观和朝拜至圣孔子,在孔庙,三孔文化旅游部特地为我们安排了“ 祭孔大典” ,给予特别待遇,对此印尼全国孔教理事万分感谢,感激不尽。
祭孔大典,顧名思義,是為了祭拜孔子而生的隆重祀典。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者,長久而來被尊稱為「萬世師表」,他的思想學說多年來一直影響中國無數學子,到了現代,儒家學說更是漸漸傳播至中國及亞洲以外的地區,讓更多人能有機會認識和學習。為了表達對這位聖人的尊崇與懷念,從古代開始人們便會舉行祭孔大典。起初祭孔是每年秋季一次,後增至春秋各一次。自2004年起,每年在大約九月至十月份時段,在山東省曲阜市,亦是孔子故居(今為孔廟)的所在地,便會舉行祭孔大典,祭祀孔子。
祭孔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朔至春秋時魯哀公在孔子病逝後兩年,在曲阜孔子的故居進行祭祀,以表達對孔子的尊敬之意。後來到漢代,漢高祖在一次經過曲阜之時,便以太牢重禮祭祀孔廟,即原來孔子故居。自此開啟了歷代帝皇祭孔的先河。漢武帝之時,更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促使各地開始興建孔廟,孔廟成為祭孔的主要場地。歷代皇帝亦分別對孔子加封不同名號,到明、清以後的祭孔典禮規模更是愈來愈大,祭典儀式、所用禮器、舞曲樂章等都由皇帝親自欽定,皇帝亦曾親自主祭,是重要的禮儀典禮。像明代時祭孔大典已達帝王規格,歷史上亦稱為「國之大典」。
祭孔原本只允許孔氏直系子孫參加,即使後來祭孔變為國家重要的禮儀大典後,家祭依舊進行,而國家進行的即多由皇帝自身親自主祭或是皇帝任命特別人員前往孔廟進行。
整個祭孔大典最重要的儀式是「三獻禮」,但在此之前主祭人要整理好衣冠、洗淨手後再到香案前上香作揖。「三獻禮」分為「初獻」、「亞獻」和「終獻」。「初獻」是指帛爵,即絲綢與酒杯,由正獻官將帛爵供至香案後,而主祭人則宣讀祭文,及後全體人員對孔子像五鞠躬,並誦《孔子贊》。其後再有亞獻官與終獻官把亞獻(即香)及終獻(即酒)供奉於案上。
現在的曲阜祭孔大典主要分為明故城開城儀式、孔廟開廟儀式、現代公祭和傳統祭祀四部分。而祭孔大典的的祭祀樂舞主要分為四種形式:樂、歌、舞、禮。其中樂、歌、舞都是圍繞禮而進行。通過音樂與舞蹈,表現儒家思想,將藝術與政治思想結合,生動闡釋「禮」、「仁」等觀念。曲阜祭孔大典中用到的音樂、舞蹈、服裝、道具,均是基於原有的樂譜與文獻圖記載重新編訂及設計,主要為了重現明代祭孔大典的盛況。在祭孔大典期間,會使用佾舞,即古代中國使用的節祭祀舞蹈。佾的意思為古代樂舞的行列。六佾舞是諸候用的規格,而八佾舞則為天子所用的最高規格。起初祭孔時用的是六佾舞,後來各代皇帝愈發推崇儒學,使孔子地位亦隨之提高,開始使用與天子同等規格的八佾舞。(雨林 山东曲阜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