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勋,字弼士(1841—1916年),客家人, 1840年生于广东潮州府大埔县(现梅州市大埔县),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始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华侨,民族实业家。他涉足酒业、种植业、药材业、采锡业、船运业,生意做到新加坡、马来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尤其在葡萄酒业大有作为,并发展成为东南亚的首富,故美国人曾把他称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说起张裕的成立,还有一段往事。张弼士本是广东大埔人,出身贫寒,为生计所迫,十八岁就作了“卖猪崽”去南洋干苦工。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过人,三年就小有积蓄,由此发迹。三十年后创办张裕时,他已是富可敌国的南洋首富,名下企业二十有余。1871年,张弼士在雅加达应邀出席法国领事馆的一个酒会,一位法国领事讲起,早些年曾到过中国的烟台,发现那里漫山遍野长着野生葡萄,用随身携带的小型制酒机榨汁、酿制,造好的葡萄酒口味相当不错,还说有一天想到烟台开个葡萄酒公司。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弼士在1891年回到国内后,就多次到烟台考察,发现其地理纬度和气候条件,与法国波尔多大致相同,具备种植酿酒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天然条件。第二年,张弼士拿出300万两白银,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葡萄酿酒公司——张裕酿酒公司。
早年的贫寒始终令张弼士心有余悸,所以其所办实业名前均冠以“裕”字,寓意富足,如裕昌、裕和。惟独创办张裕时,将“张”字置于前。只因张裕是张弼士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个企业,极为重视,而且当时清廷大势已去,乱象频出,这种气候下耗资300万两之巨的项目面临的风险可想而知。外加官场腐败,政治无能,宫里宫外、各部衙门处处都要张弼士亲自打点,费心劳神可见一斑。如此殚精竭虑的操办一个企业,在他一生中并无二例,难怪他要将张姓郑重其事的放在裕字之前。
张裕建厂之初,张弼士从西方引进过120多个葡萄品种,并且在烟台市的东西部,各买下一座青山,开辟成葡萄园。东山葡萄园依山傍海,西山葡萄园日照充沛,张弼士就在这两个葡萄园中培育特别引进的葡萄和早期的葡萄插枝。
为了酿出上等美酒,张弼士曾三易西方酒师、最终聘请得奥国的巴保为张裕酒师。张弼士引进西方先进酿酒设备,由公司经理张成卿先生和巴保监督开建地下大酒窖。这是继西汉、盛唐以来,又一次对葡萄、葡萄酒以及生产技术、机械设备等大引进,并奠定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的基础。
1908年出版《二十世纪香港、上海和中国其他通商口岸之印象》中关于张裕公司的记载:“葡萄种植者、制酒者和商人都以极大的兴趣注视着张裕公司的未来,因为这个以首创生产葡萄酒而闻名的公司,是苏伊士以东的唯一从事这种生产的公司。”
张弼士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公司创建即以公司制形式运营,这在120年前的中国可谓少之又少。世界著名酒评家休•约翰逊和杰西丝•罗宾逊在1971年合著的《世界葡萄酒地图》指出:“张裕是当地葡萄酒厂的先驱,至今仍是最大的酒厂。”
人物简介
❖1841~1916)名振勋,原名肇燮,字弼士,广东省大埔县人。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始人,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华侨、民族实业家。其父张兰轩,清道光秀才,以教书为业兼行医,生有4子,张弼士排行第二。幼时因家贫,随父读书三年即辍学。
❖1856年只身飘洋过海,到荷兰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在一家纸行当学徒,后独立经营酒类商行,并获准承包酒税、典当税及一些地区的鸦片烟税,财富日增。
❖1890年(光绪十六年)起,历任清政府驻槟榔屿领事、新加坡总领事、奥汉铁路总办、佛山铁路总办。
❖1892年(光绪十八年),投资300万元,创办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为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家现代化工业企业。
❖1893年(清光绪19年)他被清廷册封为「大清国驻槟城第一副领事」,更藉由与巴达维亚总督的交情,取得新加坡、印尼等地的鸦片专卖权和恳荒土地,借此赚取大量金钱。又垄断了酒税与典当生意,并前往马来西亚开采锡矿,让他的事业版图与身家快速暴涨。更利用华人有土斯有财的心理,在印尼投资建筑别墅和洋房,进军房地产事业。此时的他已是拥有诸多事业的华人富豪。
❖1903年,清政府赏给侍郎钦命头品顶戴太仆寺正卿,后任商都考察外埠商务大臣、全国联合会会长。
❖1912年8月,孙中山先生参观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时,题赠“品重醴泉”4个大字,以资鼓励,所产葡萄酒在国内外赢得很高声誉。
❖1914年,在南京召开的南洋劝业会和上海招0的商品陈列赛会上,张裕葡萄酒被授予最优等奖章。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国际商品赛会上,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生产的白兰地、红葡萄、琼瑶浆酒均获最优等奖状和金质奖章,白兰地酒注册商标由此改为“金奖白兰地”。
❖1916年,张弼士重返南洋,因筹办银行事务,积劳成疾,于9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城逝世,享年76岁。棺木经新加坡、香港、汕头运回原籍大埔安葬,所经各地,荷、美政府均下半旗致哀。运柩专轮留港期间,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商得家属同意,将灵柩专程运省,接受公祭,大总统黎元洪为其立碑。其生平事迹存于中央宣付国史馆。
( 雨林编辑, 来源:客家网、 凤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