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1年6月17日,毛主席究竟为什么人、为什么事落泪?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原因。今天,罗敷媚就给大家讲一个毛主席吃窝窝头掉泪的故事,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

马武义,河北献县人,1930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1945年3月,抗日战争胜利在望,15岁的马武义“突发”参加八路军的愿望。

其实,他小时候就听老人讲延安、讲毛主席、讲八路军抗日的故事,从小就想参加八路军打鬼子,只是因为年龄太小没有办法参军。一直到了1945年,马武义15岁,终于可以圆梦了。

河北就有八路军,可马武义却不想在家门口参军,他向往延安,向往毛主席,一直想亲眼见见毛主席,这个朴素的愿望促使这个15岁的孩子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徒步去延安。

1945年8月,就在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的那个月,马武义终于徒步到了延安。

从5月到8月,马武义用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看到了延安的宝塔,也实现了参加八路军的愿望,这是他一生中最漫长的一次徒步旅行。三个月的时间里,没人知道马武义付出了多少心血,遇到过多少危险,磨破了多少双鞋,他用自己的双脚完成了一次“小长征”。

马武义的毅力令人佩服,他的运气很不错,加入八路军后不久就换了军装,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5月,马武义迎来人生一次最重大的转折——调到毛主席身边做卫士。

马武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终极梦想,不仅亲眼见到了毛主席,还当上了毛主席的卫士,承担起保卫伟大领袖的神圣使命,完成了那个憧憬毛主席的最初梦想,这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马武义更想不到的是,就在第二年也就是1949年10月1日,他在开国大典时亲手为毛主席整理好衣装,送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的成立!

从1948年8月到1956年11月,马武义担任毛主席卫士长达8年。8年的时间里,马武义经历了毛主席工作、生活和家庭中的点点滴滴,亲眼见证了很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马武义被毛主席的伟大人格深深折服,留下了很多铭记终生的记忆。

在马武义的回忆中,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亲见毛泽东掉眼泪。

1957年12月,毛泽东乘专列返回北京,回京路上,专列路过德州,停靠加水。

看着窗外的景象,毛泽东突然想起马武义的老家好像就是德州,马武义担任自己卫士以来,没回过几次老家,不如借这次机会给他放个假,于是就把马武义叫到了自己的车厢。

“马武义同志,我记得你的家在德州吗?”

马武义老实回答说:“主席,我的老家是河北献县,属于沧州,不是德州。”

“哦,那是我搞错了”,毛主席说,“不过沧州和德州不远,我放你几天假,让你回乡探亲如何?”

马武义一听,愣了一下,毛主席这个提议很突然,让他深感意外。

毛主席笑了:“怎么?放你的假,还没有心理准备?”

马武义不好意思地笑了:“感谢主席,可是我现在还得保护您先回北京呢!”

毛主席挥挥手说:“我还缺你一个人的保护哟,等火车到了沧州,你就下车,我批准放你二十天探亲假,哪个人不不想家,不爱回家嘛!”

马武义见毛主席说得认真,激动地说:“谢谢主席!谢谢主席!”

毛主席笑着说:“你不用谢我,我可是有条件的咯!”

马武义说:“主席,有什么任务,您直接吩咐吧!”

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张白纸,给了马武义,说:“你先看这个吧!”

马武义接过纸来一看,只见纸上写了不少字,他仔细看了看,发现是一个调查提纲,内容是让马武义带着任务回乡,利用20天时间在家乡调查10个合作社,调查什么内容、具体如何调查,毛泽东在大纲里写得很清楚,主要就是调查合作社运行情况。

接到任务后,马武义不敢怠慢,他一盘算,20天时间调查10个合作社,平均每2天就要调查1个,理论上可以劳逸结合,在家休息一天,调查一个合作社,休息一天,调查一个合作社。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因为毛主席列的调查提纲内容不少,两天1个根本完不成任务。

实际上,马武义回到老家后,一天都没休息,也不敢休息。作为战士出身,搞调查研究不是马武义的特长,他甚至没搞过一次真正的调查研究,更何况还是调查合作社这种“时髦”的新生事物,马武义不敢休息,迅速投入了工作状态。

经过20天紧锣密鼓的调查,马武义完成了毛主席交给自己的任务。返回北京前,马武义特地打了两只野兔,决定带回给毛主席尝尝鲜。

打完野兔后,马武义又想起毛泽东交代的一个特殊任务——调查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

其实,马武义在调查合作社时,已经捎带调查了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可他总觉得自己靠一张嘴、一份文件向毛主席汇报,根本说不清楚,毛主席也没办法亲眼看见、亲身体会,最好有一个办法让毛主席切身体会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比写长篇大论更有效。

想来想去,马武义想到一个办法:他随便找到一处农家,跟对方要了一个窝窝头。

第二天,马武义带着两只野兔和一个窝窝头回了北京。

回到中南海以后,有一天马武义值班,他见毛主席心情不错,工作也不太忙,就到了厨房让值班师傅给毛主席做了一大盘兔肉,还特意加了一些湖南产的朝天椒。

饭菜准备好后,马武义请毛主席过来吃饭,毛主席看见桌上有一盘不知名的肉,眉头一皱,便问:“这是什么肉?哪里来的呀?”

马武义赶紧回答:“主席,这是兔肉,是我在老家打的野兔,想让您尝尝。”

毛主席嗯了一声,点了点头,他是怕厨房专门给他花钱买兔肉,一听是马武义自己打的野兔,就放心了,拿起筷子开始吃兔肉,吃得可香了,马武义很少见毛主席有那么好的胃口。

外界传言毛主席爱吃红烧肉,每餐不缺,实际上毛主席平时的餐食以素为主,很少吃红烧肉,特别是这两年经济困难,毛主席带头提倡勤俭节约,削减伙食费,平时难得见个荤腥,这回碰上了“不要钱”的野兔肉,这才像一个饥肠辘辘的孩子一样,吃的这么香。

马武义鼻子忽然一酸,差点流出泪来,他扭过头调整了一下情绪。

趁着毛主席吃饭,马武义在旁边给他汇报合作社的调查情况。

毛主席一边吃,一边不时点头,很明显对马武义的调查工作是比较满意的。马武义汇报完之后,毛主席问出了那个最关心的问题:“那个农民的生活有没有提高啊?情况怎么样?”

马武义犹豫了一下,从兜里掏出那个窝窝头,递给了毛主席。

“主席,这是我从老乡家里拿的窝窝头。”

窝窝头是什么做的呢?可不是玉米面或大豆面,而是高粱面,是那种没有脱皮的高粱磨成的面做出的窝窝头,又硬又黑,别说香喷喷了,简直就像块石头。

毛主席接过窝窝头,细细端详了一会儿,使劲掰了一口就搁到嘴里了。

毛主席一皱眉,马武义就知道他咬不动了。

毛主席的牙齿不好,吃不了硬东西,他根本咬不动那个窝窝头,马武义心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让主席吃这种难以下咽的糠窝窝头,而且自己带回来揣在在兜里已经好几天了,比刚蒸出来还要硬很多,千万别把毛主席吃出问题来了。

想到这里,马武义赶紧阻止:“主席不行,您不能吃这个。”

毛主席夺过窝窝头,沉声说:“这是老百姓的口粮么,都是这样么?”

马武义老实回答:“主席,我们家乡的农民生活还很苦,乡亲们就是吃这种窝窝头,我讲的是实话,我爹我娘也是吃这个……”

毛主席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泪水从双眼涌了出来。

沉默了一会,毛主席沉声说:“你把其他人都叫过来。”

很快,卫士长李银桥率其他值班卫士一起过来了,还有厨房的厨师都来了。

毛主席用手把窝窝头掰开了好几块,他的手微微发抖,一边把窝窝头分给身边的卫士,一边哽咽着说:“吃啊,大家都吃点,这就是我们农民的口粮,这就是种田人吃的口粮啊……”

毛泽东虽然没有再吃那个窝头,可是窝头的粗糙难咽,却堵在了他的心里。

当天晚上,毛泽东没有吃饭。

卫士长李银桥劝毛泽东注意身体,吃点东西,早点休息,毛泽东好像没听见一样,陷入了深思。

久久不能入睡的毛泽东站起身来,披上衣服到院里散步,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道:“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为什么?我们是社会主义么,人民当家做主了,不再是为地主种田,生产力该获得解放么,不该是这个样子么……”

这一晚,毛泽东失眠了,彻夜未睡。

其实,毛泽东这一次让马武义回家乡调查并非一时兴起。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就不断有人向他汇报农村某些地区出现“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加大的情况,更多的还是有些地区粮食歉收减产,老百姓吃不上饭的问题。

马武义这一调查一报告,毛泽东才知道实际情况可能比他听的汇报更加严重。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毛泽东又多次派身边的卫士和中央警卫局的战士们下去了解情况,更多关于基层农民生活困难的情况被反映上来。

一连多日,毛泽东的脸色都很不好,他常常陷入深思,喃喃自语说:“我们是社会主义么,不该是这个样子,要想个办法,必须想个办法……”

很快,在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他听取周恩来的建议,特意加了“好、省”两个字,他真心想“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让全国老百姓早一天、快一点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这就是毛主席,他的心时时刻刻和老百姓连在一起,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铁汉,无论遭遇多大的苦难,都很少掉泪,却唯独见不得老百姓过苦日子。

即便是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毛主席坐在床上一天没吃饭,没说话,也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忍着没有掉泪,这次听说农民吃这种糠窝窝头,他却忍不住流了眼泪。

在陕北时,毛泽东曾说过:“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这个窝窝头引发的掉泪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这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他日理万机,但每天想得最多的是人民的幸福,他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日夜操劳,鞠躬尽瘁,对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要求却十分严格,绝不允许自己和家人在生活上搞特殊、奢侈浪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人民群众满意,毛主席就发自内心地高兴;人民群众不满意,毛主席就永远放心不下。

时间飞逝,毛主席离开我们已经45年了。今天回顾这一切,我们无不感受到毛主席那深重浓厚、真挚坦诚的百姓情怀,感受到毛主席那朴实无华、终生不变的人民领袖本色。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永远不能忘记毛主席的伟大贡献!

(雨林编辑,作者: 罗敷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