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3月24日, 得益于客家先辈的对外交往灵气的吴能彬,外交才干得到很好的发挥。他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促进中国与印尼乃至东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上做了大量工作。吴先生开办华人报纸、华人学校、华人书局;举办印尼华语教师培训班;开设客家方言电台;成立印尼全国龙狮总会,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组织海外华侨回乡祭祖、寻根认宗;为中国领导人访问印尼,做好前期和幕后工作。
2001年9月10日,吴能彬先生以印尼客属总公会创会长的身份出席了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年会,并拜会了中国和印尼驻联合国代表,向他们申述了要求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成员,相信不久即可如愿以偿。这一举措如能实现,不仅是全球客属的荣誉,而且为华人在联合国多争了一席之位,意义重大。
吴能彬博士的目标不仅如此,他要联合全世界客家人和华人争取华族在世界的地位和权力,树起华夏民族的尊严。在2002年举办的世界客属第十七届恳亲大会上,吴能彬提议要建立一个“世界客属组织”,让客家人在联合国非政府组织里有一席之地。他的提议得到大会的支持,于是他自出经费,开始默默地为他的理想奋斗着。经过种种努力,在吴能彬第五次应邀出席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年会时,“世界客属组织”正式名列在联合国非政府组织机构的名册中。
接着,2002年11月,在吴能彬等客属乡贤的主持下,成功举办了世界客属第十七届恳亲大会,大会以“团结、开拓、迈向世界”为主题,有数千各国客属乡亲云集雅加达,共商大计,共谋发展。勤于学习的吴能彬,在百忙之中还专门对客家文化的历史进行研究,先后发表了《跨入21世纪全球客属的时代使命》、《世界客属事业新世纪的新任务和新发展》等论文,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
乡情难忘,客家之子吴能彬常说:“一个人活在世上,要对别人有好处。”吴能彬的事业不仅在家乡结了果,他的爱心也在家乡扎了根,开了花。从20世纪80年代起,吴能彬多次返回老家梅州,他投入巨资在家乡投资开发,为家乡造桥、修路、建学校,出资兴建梅州市侨联大厦和乡镇侨联大厦等等,其善行义举,受到家乡父老由衷的赞扬。
“家”是客家人最大的精神寄托。为了促进家乡经济的大发展,他以旅游业为阵地,多次组织浩浩荡荡的客家之旅,返乡探亲、寻根祭祖。( 雨林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