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充值的国家

历史回顾: 客家人的前世今生 (二)

和平日报,4月2日, 在古代,你如果不知道客家人的含义情有可原,但现在你没听说过客家人,你就大OUT特OUT了。

历史上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客家人:唐朝贤相张九龄、宋朝的理学家朱熹、抗元英雄文天祥、明末将领袁崇焕、革命家孙中山、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元帅、叶挺将军、肖华将军、史学大家陈寅恪、文化棋手郭沫若、新加坡之父李光耀,香港领带大王曾宪梓,数学家丘成桐、太平天国洪秀全、外交家黄遵宪、扬州八怪的黄慎、爱国将领刘永福,语言学家王力,明星张国荣、周润发、陈小春、罗大佑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比较著名的客家人,那些“非著名”的更是不计可数。日本学者山口造县在《客家与中国革命》中说:“没有客家,便没有中国革命,换言之,客家的精神,是中国的革命精神”,可见客家人在近代影响之大。

那“客家人”从何而来?

首先我们得认识下什么叫“客家人”。客家人是指历史上从山西和河南等中原地区为躲避动乱等原因而向南迁移并且在南迁的过程中与南方少数民族互相碰撞、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支独特的汉族民系。客家人有自己的客家方言,也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汉民族的八大民系之一,主要生活在江西、广东、福建以及广西、湖南、四川、贵州、海南和台湾等地方,其中以江西南部、广东东北部和福建西部为主,在国外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很多国家也有分布,目前,国内外客家人约有1亿人。

“客家”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客家”这一名词最早见诸书籍记载是在十七世纪,有一种观点认为“客家”这一称呼一开始是他称,不是自称,是操土音的土著民族对外来族群的称呼,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音韵学》第四十七节“客家话”引文中说:“‘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他们的语言、风俗、谱系,都足以证明”,只是后来这些外来族群反客为主,引以为傲,自称“客家人”了。目前也有观点认为,用“客家”这一名词称呼那些来自中原的汉人是一场误会,因为“客家”起初是南方粤人对居住在赣闽粤山区的畲族的歧视性称呼,并不是针对来自中原的汉民,但后来这些来自中原的汉人移民到了赣闽粤山区,和畲族比邻而居,两者互相影响通婚融合,吸收对方的文化,具有相似的山区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使得粤人误以为这些汉人也是畲族,于是称之为“客家人”,久而久之,经过复杂的发展演变,成为了今天以这群汉人为主体的民系的称呼。也有另外观点认为“客家”这一称呼是由于客家人对自己祖先“夏家人”的崇拜而产生的。总之现在尚无定论。

历史上往南迁徙的汉人不计其数,远远大于客家人的人数,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从中原往南方迁徙的汉人都演化成为客家人,道理和原因何在?客家人是如何成其为“客家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以下三个最关键:

首先,客家人的祖先是以成批家族的形式南迁的,并非原子化的个人迁徙,这导致他们非常注重继承家族传统,维护家族文化和荣光,不容易被其他族群同化。客家人无论去到哪里,无论在哪里的客家人,都非常重视立祠、祭祖和修家谱等,这个特点非常鲜明和突出,客家有谚:“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崇祖重家的传统一方面保全了自己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族人的凝聚力,让客家人变得团结和具有群体意识。

其次,得益于地理环境。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中,一般选择山区作为落脚点,正所谓“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山区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落后,但人少竞争小,而且环境封闭,受外力干扰较小,使得客家先民的语言、风俗等得以传承下来。以客家人形成的最重要的地点、客家人的大本营——赣闽粤交界处为例, “赣之为郡,处江右上游,地大山深,疆隅绣错”, “闽中壤狭田小、山麓皆治为陇亩……汀踞闽上游,复岭崇冈,山多于地”, 粤东则“无平原广阡,其田多在山谷间”,总之赣闽粤交界处山岭环绕,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而且山间有河谷盆地,客家先民迁徙到这里后,就以家族为单位在河谷盆地耕作。客家人在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系特征,然后扩散至国内和世界其他地方。正是这一地方地理相对封闭,客家人得以较大程度地延续和独立发展自己的文化和风俗,免招世局动荡和外部政治势力的干扰和杯葛。

最后,客家人非常重视教育。客家人极其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具有浓厚的尊师重教的氛围,去到客家聚集的地方,你常听到很多类似的谚语:“唔读诗书,有目无珠”,“生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等等。重视教育不仅使得客家人在科举中常常出类拔萃,而且对于传承中原文化,保持自己的中原身份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尤以世家大族、贵胄之家为甚,这就与周围那些“蛮夷”形成了文化上的区别。

正是这三个原因让那一部分人脱颖而出,成其为今天的客家人。认识了什么叫“客家人”,我们更了解客家人从何而来。根据前人的研究,客家人经历了五次南迁而形成. ( 雨林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