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要充值的国家

历史回顾:周恩来延安密会张学良 同意一致抗日(四)

和平日报,4月13日, 张学良非常坦城,他毫不掩饰地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然要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参加,那么蒋介石也应包括在内,他是中国现在实际的统治者,我们发动抗日战争,如果不把他争取过来,困难是很大的,他势必会与我们作对,甚至可以用中央政府的名义讨伐我们,像在张家口对付冯焕章(冯玉祥)先生一样。蒋介石的脾气我是知道的,为了自己,他会一意孤行到底。”

周恩来冷静地说:“蒋介石集团,不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力量确是很大的,抗日战争如果争取不到这个集团参加是个很大损失;争取过来,对抗日战争有好处。共产党过去也不是不愿意争取这个集团的力量参加抗日,只是考虑到可能性不大。”

张学良应道:“我同蒋介石的接触很多,关系也很密切。据我了解,蒋介石是有抗日的思想和打算的,日本人给他难堪,他也发过牢骚,心中仇恨。只要我们认真争取,是可以把他团结到抗日阵线里来的。”

周恩来说:“如果能够把这样一个力量争取过来抗日救国,也是我们所十分希望的。只要蒋介石能放弃‘剿共’,为了抗日大计,可以不咎既往,与其团结。但更要斗争,不斗争,就会被认为软弱可欺,联合也不可能。”

稍顿,周恩来接着说:“不过,这一问题事关中共的方针政策,我个人不能决定,我愿意把你的意见带回去,提请中共中央郑重考虑决定后再作答复。”

窗外寒风嗖嗖,室内灯火通明。友好的会谈一直进行到翌日凌晨4时才结束。双方代表求同存异,既真诚,又坦率,最后形成如下共识:

(一)关于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问题。张学良同意这是中国当时的唯一出路。对于《八一宣言》中的十大政纲,则表示俟加以研究后再提出意见。

(二)关于红军的集中问题。张学良承诺赞助红军集中河北;四方面军出甘肃,东北军可以让路;至于二、四方面军北上路线问题,因须经过国民党中央军防区,张愿任斡旋之责。

(三)东北军方面派出赴苏代表,取道欧洲前往;中共方面的代表由张负责保护,从新疆前往。

(四)关于停止内战问题。张表示完全同意,并谓红军一旦与日军接触,则全国停战运动将更有力量。

(五)在张未公开表明抗日以前,不能不接受蒋介石命令进占苏区。为此,张准备以王以哲军入肤施,沿路筑堡,双方交通仍旧。如此一个月后,再看形势发展决定。

(六)关于通商问题。普通货可由红军设店自购,军用品由张代办,子弹可由张供给。

(七)双方互派代表常驻。

(八)张认为红军去河北恐不利,在山西亦难立足,不如经绥远较妥。但如红军决定出河北,张可通知万福麟部不加阻挠。

会谈相当成功。周恩来出发时,中共中央早有指示,不要与张学良就对蒋介石的态度问题进行争论,首先争取与张学良就一般合作问题达成谅解。因此,能够与张学良在对蒋问题上达成这样的妥协,并签订上述诸条,周恩来已经相当满意了。4月10日,周恩来一行离开延安返回川口,12日返回瓦窑堡。

通过会谈,周恩来与张学良彼此间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4月22日,周恩来致函张学良,内称:九日会谈“坐谈竟夜,快慰平生”。几十年后,张学良还兴奋地说:“我俩见面感情极好。”表示两人“初次见面”,他就“非常佩服”周恩来。显然,双方的这种好印象,至少有一部分是建立在张学良开始接受周恩来影响的基础上的。正是在这种影响下,张学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联共抗日”的正确道路,作出了“逼蒋抗日”的“惊人之举”。

八个月后,扭转中华民族抗战局面的西安事变爆发。( 雨林 编辑 史海回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