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9月10日, 印尼客属总会吴能彬博士近日率领印尼各地客家乡亲赴中国游西北丝绸之路,游北京 ,天津, 西安,兵马俑,大城墙,张掖大雁搭,大清真寺,嘉峪关市参观丹霞地貌,酒泉参观西汉酒泉盛景,嘉峪关,天然博物馆,敦煌参观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等。然后到吐鲁番参观葡萄沟,乌鲁木齐参观火焰山,坎儿井,交河故城,大巴扎, 天山,天池等。
“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在深入研究了古代中外交通和贸易后,他发现有一条从中国内地至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中亚、西亚然后延伸到非洲和欧洲 的重要商业通道。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雨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