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3年11月20日,资深历史学家陶菲克·阿卜杜拉(TaufikAbdullah)曾多次把民族英雄这一光荣行列比作一本“家庭纪念册”。每个人都希望在这本“纪念册”中看到“自己的面孔”,如果进一步来说,人们还希望能看到和自己亲近的,或者是来自同一个族群或地区的面孔。毕竟,在印尼民族英雄是由来自各个群体,各种宗教乃至各个族群的“代表性”人物组成。
自1959年以来,政府已陆续推选来自印尼各地的民族英雄共163位(截止至2014年)。其中就包括在2004年被授予“民族英雄”称号的革命歌曲创作者——艺术家伊斯迈尔·马尔祖基(IsmailMarzuki)。再如2003年被推选为民族英雄的彭·迪古(PongTiku),并不被人熟知,他是来自多拉查地区(TanahToraja)地区的战士,1905年至1907年间他曾参与反荷战争。民族英雄的排列可谓是一场各族群间的席位争夺战,因为各个地区的人们都渴望在这本共有的“纪念册”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1959年至2008年期间所推选出来的民族英雄当中,却没有一位来自华族。
在新秩序政府掌权的三十年间,所有和华人相关的一切均被视为禁忌。数世纪以来华人族群在努山达拉(Nusantara)为文化和科技所做出的种种贡献都没有被教授给学生。不仅如此,与华人相关的文化表演或纪念活动也不能公开举办。史拉末·穆雅纳(SlametMuljana)曾在其著作《努山达拉群岛印度教爪哇王国的衰落与伊斯兰诸王国的兴起》(Runtuhnja Keradjaan Hindu Djawa dan Timbulnja Negara2IslamdiNusantara)中提出过一个极具争议的观点,即历史上著名的爪哇伊斯兰教“九贤”(WaliSongo)来自于华人族群,然而针对该观点进行的不是学术性的讨论,而是直接被最高检察院(Kejaksaan Agung)勒令禁止(1971年)。
直到改革时期,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较好。在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Abdurrahman Wahid)担任总统期间,春节获得承认并被定为选择性假日;而在梅加瓦蒂·苏加诺普特丽(MegawatiSukarnoputri)执政期间,春节正式被定为法定假日。自此之后,随处可见舞狮表演,电视上也开始播出有关中国庙宇历史的节目。各种关于印尼华族人口及国籍行政的相关规章制度也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和完善。
由于历史原因,对于印尼华族来说,他们要获得与其他族群同等的地位确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事实上,我们应该铭记印尼华族也曾为保卫祖国领土而浴血奋战。正如印尼卡渣玛达大学(UGM)历史学家哈尔勒姆·希亚 哈 安(Harlem Siahaan,1996)在其研究中所提到的一样,在西加里曼丹,华人公司(kongsiTionghoa)也曾拿起武器,武装反抗荷兰殖民者。
华人代表在民族英雄名录中的出现,不仅仅令“民族纪念册”内容更丰富,还具有其他战略目标。贝尼·苏比安托(BennySubianto)在北苏门答腊、西加里曼丹和南苏拉威西进行的关于“针对华族暴力的根源”的研究中总结道,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有三个:印尼华族仍被视为“他者”(the other),印尼华族与其他族群的贫富差距以及印尼华族不曾为印尼独立做出贡献。通过把华族代表载入民族英雄名录,可减少排华暴力。
华族英雄的评选不仅有利于华人族群本身,同时对印尼社会的其他族群来说也很重要,因为这可以让他们了解到印尼华族确实也有为争取印尼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印尼民族建设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团体或者族群应该被排除在外。更何况,以史为证,华人族群中确实有不少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而李约翰正是其中之一。
漂泊海外
李正泉(LieTjengTjoan),后被称为李约翰(JohnLie),1911年3月9日出生于万鸦佬市(Manado)一个叫作卡纳卡(Kanaka)的地方。父亲李开泰(LieKaeTae),母亲黄贞妮(MaryamOeiTsengNie)。卡纳卡是万鸦佬中区唐人街的一部分,是该地区的商业中心。从族谱来看,李约翰是第五代华人,其祖先从中国福州和厦门之间的地区南迁过来。他出生于一户富裕人家,其父亲拥有22辆货车,经营一家跨岛运输公司。然而在日本占领时期,由于有18辆货车被日军征用作运兵车,导致他父亲的生意一落千丈。
李约翰曾就读于荷兰华人学校(HollandsChineseSchool,简称HCS),这是一所专供华人子弟就读的学校,使用荷兰语教学。在学校里,李约翰可谓是出了名的淘气,有一天他竟然在黑板上写下了:“臭屁女老师,臭屁男老师”的字眼。[1]这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同时也激怒了老师。于是李约翰的父母被叫到学校训话,他也被学校开除。后来,他转学到基督教小学(ChristelijkeLagere School)就读。
李约翰从小便对大海充满了向往,因为他父亲的公司正好在码头附近,于是他经常在码头附近玩耍。在他10岁那年,一艘荷兰海军军舰停靠在万鸦佬港,想登上这艘军舰的人都需要支付10仙(sen,荷属东印度货币单位,等于百分之一盾)。身无分文的他为了能够一睹军舰的风采,只好与几个朋友游泳过去。那时,他便对朋友们说,自己有朝一日要成为一名船长。到了17岁那年,李约翰远赴巴达维亚(Batavia),成为丹绒不碌港(TanjungPriok)的一名码头工人。1929年,他成为荷兰皇家轮船公司(KoninklijkePaketvaartMaatschappij,简称KPM)旗下的一名船员,该公司在努山达拉群岛各个港口都有业务往来。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2年2月28日李约翰随荷兰皇家帕克瓦特公司派出的内燃机船托萨里号(KapalKPMMVTosari),从芝拉扎港(Cilacap)出发前往澳大利亚。途中,他们的船收到指令改变了航向行至印度,然后前往英国海军管辖的位于波斯湾(TelukPersia)的霍拉姆沙赫尔海港(Koramshar)。随后,托萨里号归入盟军海军编队,船员也接受军事训练。在霍拉姆沙赫尔海港,李约翰收到当地一户人家的邀请前往约旦(Yordania)并学习基督教教义。1943年,他在耶路撒冷(Jerusalem)受洗礼,成为一名基督教徒。
印尼宣布独立时,李约翰正好在波斯湾。他陷入了彷徨,不知是该继续留在荷兰的航运公司工作,还是要回到印尼。1946年2月,跟随荷兰皇家帕克瓦特公司船只并被调派去英国海军基地的船员们得到了回国的许可。于是,回国后的李约翰决定加入印尼共和国海军(AngkatanLautRepublik Indonesia,简称ALRI)。他向位于日惹(Yogyakarta)的印尼共和国海军总部(MarkasBesarUmumALRI)报到后,正式成为了一名驻扎在芝拉扎(Cilacap)港的三等海军士兵。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三册)》。本篇未完待续)
(雨林编辑,来源:国际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