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1年7月6日,印度尼西亚华人大企业家族。1931年,郑年锦生于西爪哇万隆市,祖籍福建福清,曾在当地华文学校学习。
1949年到雅加达市其叔父的商店中工作。当时,其叔父在雅加达市华人商业区小南门(Pintu Kecil)开设了一家经销布匹的公司。
1957年,郑年锦的叔父全家移居香港,郑年锦开始独立谋生。他首先创立爪哇邦加有限公司(P T Bangka Jawa),经销进口纺织品。
1961年,郑年锦、郑年康、郑年铨兄弟与华商薛祥汉及原住民商人哈只穆萨(Haji Musa)合作,在中爪哇沙拉笛加(Salatiga)市创立达雅·玛农加尔纺织有限公司(P T Daya Manunggal)。
60年代后期,随着印尼经济的发展,郑年锦家族的企业逐步壮大。郑年锦先后创建了一系列生产和经销各种纺织品的企业,形成庞大的阿尔戈·玛农加尔集团 (Argo Manunggal Group)。除纺织业以外,郑年锦家族经营的另一大产业是钢铁业。
此外,郑氏家族企业还包括房地产业、种植业、家禽养殖业、轻工业、化纤工业、电子工业和贸易业等。到 1992年,阿尔戈·玛农加尔集团共拥有66家企业,职工总数约2.8万人。
1991年6月,郑年锦曾作为印尼经贸商业考察团成员之一,到中国上海参加中国-印尼第一次对话会议,并在上海、北京等地进行考察访问。
郑年锦与妻子李红秀育有3男4女。其中3名子女曾在日本留学,3名子女曾在美国留学,所学专业都是商业、金融和工商管理。长女郑临一先后在日本、美国深造,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返回印尼,在阿尔戈·玛农加尔集团内任职。
1961年在中爪哇兴建达雅•曼努卡尔纺织厂有限公司(Daya Manunggal,马龙佳集团的前身),任总经理;
1969年与日本商人合资在三宝垅创办富米拉有限公司,生产建筑材料锌板片,该公司是印尼首批与外资联营的企业之一;
1973年与日本商人合资在雅加达兴建自动化丙烯腈纱厂,该公司是印尼纺织业最早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的企业之一;
1991年马龙佳集团旗下纺织业务上市,郑年锦全部收购日本合作伙伴的股份,彻底掌控马龙佳集团;到九十年代,该公司的日本股权已由他完全收购。七十年代郑年锦与其合伙人共同创办了一批纺织企业,在此基础上组成阿尔戈.曼努卡尔集团,在印尼全国建立了广泛的经营销售网络,成为印尼纺织厂及服装企业最大的原料供应商,并向世界各地38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其产品;该集团同时经营钢铁金属工业,其所属公司成为印尼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
此外,郑年锦及其企业还先后独资或合资创建经营房地产企业、家禽养殖业、种植园、轻工业、电子工业、商业贸易公司等。至九十年代初,阿尔戈.曼努卡尔集团已成为东南亚50名最大企业中的第九位。
2012年旗下Bekasi Fajar工业区管理公司在印尼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获得106倍超额认购。BEST公司在西爪哇的工业区被称为MM2100工业城,MM2100工业城总面积3000公顷,区内现有400多家工厂,其中有数家全球五百强企业,年产值达数百亿美元。
2014年,BEST公司以1.27亿美元净利润进入“2014福布斯亚洲中小上市企业200强”。
如今,马龙佳集团所属钢铁集团公司是印尼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印尼“70钢棒材”主要生产商之一;集团旗下轮胎工厂是印尼轮胎业的主要生产厂之一;集团旗下地产业务包括在雅加达以南Tangerang(唐格朗)地区开发的一座占地数千公顷的卫星城,至今已开发了购物广场、酒店等系列建筑。
另外,集团还在雅加达中央商务区兴建商业综合体;集团还涉足了养殖业、种植园、电子工业、金融、保险、商业等领域。目前,该集团位列印尼200家大企业集团第9位,是东南亚最大的50位华人富豪之一,至此,郑先生已成为印尼首屈一指的纺织企业家,在印尼有“纺织大王”及“钢铁大王”之称。
郑年锦先生穿越历史烟云,历经风雨沧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理想追求,满腔热血与智慧,写下了可歌可泣、感奋人心的传奇!随着华人在印尼生根落地,至今已绵延数代,相较老一辈侨胞,年轻一代的华裔往往对故乡情感疏远、认知淡漠、往来稀少。
郑年锦先生表示,这对华裔后代而言是不可逆转的现状和趋势,但推动儿辈孙辈回故土走走看看,创造机会延续儿辈孙辈与故乡的维系是老一辈侨胞矢志不渝的愿望。郑年锦先生与妻子李红秀女士育有3男4女。其中3名子女曾在日本留学,3名子女曾在美国留学,所学专业都是商业、金融和工商管理。长女郑临一先后在日本、美国深造,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返回印尼,在阿尔戈·玛农加尔集团内任职。……对于郑年锦先生先生来说,既有往事可以回忆又有现在可以表达。
【人生经历】
1931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万隆市,祖籍福建福清,少年时期短暂就读于当地华侨学校。
1948年,随家人迁往首都雅加达,在父亲的纺织品商店里帮忙。
1957年,创办爪哇邦加有限公司。(P T Bangka Jawa),经销进口纺织品。
1959年,为回应时任总统苏加诺提出的“企业家帮助国家建设工业”的倡议,他取道中国寻找商机。不虚此行的是,他在中国成功联络到4位上海籍纺织专家。
1961年,在中爪哇兴建达雅•曼努卡尔纺织厂有限公司(Daya Manunggal,马龙佳集团的前身),任总经理。
1965年,郑年锦与日本商人合作建立沙拉笛卡纺织厂,该厂占地80公顷,下有6个纺织印染分厂,拥有23万纱锭和4750台织布机。
1969年,与日本商人合资在三宝垅创办富米拉有限公司,生产建筑材料锌板片,该公司是印尼首批与外资联营的企业之一。
1973年,与日本商人合资在雅加达兴建自动化丙烯腈纱厂,该公司是印尼纺织业最早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的企业之一。
1973年,又创立了Argo Pantes有限公司(简称:AP公司),用棉花和聚酯棉生产棉纱。在整个1970年代,郑年锦创办了一系列纺织企业,布局完成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条,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Argo Manunggal Group(印尼马龙佳集团)。
1974年,成立的主营炼钢、轧钢的雅加达Budidharma公司,该公司总投资2860万美元,每年炼钢、轧钢达12.7亿吨。
1980年,捐资20万港币,成立华侨大学教育基金。
1991年,马龙佳集团旗下纺织业务上市,郑年锦全部收购日本合作伙伴的股份,彻底掌控马龙佳集团。
1991年,捐资100万港币,助建华侨大学侨总图书馆。
1994年,成立PTAlamSuteraRealtyTbk(简称”AS公司”)为印尼马龙佳集团旗下负责地产开发运营的旗舰企业。自设立以来主要业务涉及大规模市镇和高质量居住、商业项目的综合开发及管理,在雅加达周边拥有一定的土地储备,并成功开发了AlamSutera新城项目。
1995年,郑年锦先生捐资兴建家乡中国福建福清虞阳中心幼儿园,直到今天他还在支持家乡教育事业。
2004年,至2010年捐资200万美金,助建3万多平方米的华侨大学“郑年锦图书馆”。
2004年,郑年锦先生捐资兴建了清华大学“郑年锦楼”。
2004年,郑年锦先生与福建经纬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建设年产50万吨特种钢的印尼雅加达新中亚钢铁有限公司。该项目不但发展前景十分看好,而且也符合印尼政府引进外资的愿望。
2005年,郑年锦先生建立印尼新雅之光基金会并亲自担任董事长,兴办了一所旨在培养精通印、华、英三语的实用型人才的高等学府——新雅学院。至今,已为印尼当地培养了大批一流人才。
2005年,印尼发生特大海啸后,他前后为灾区筹集救灾款达数十亿印尼盾,并带头呼吁印尼全国华族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救灾工作中来,支援灾区同胞。
2005年,印尼最大的化纤业公司阿蒂亚塔拉比尔集团公司与湖北襄樊经纬粘胶有限公司合作,创立了博拉经纬化纤有限公司。
2007年,PT Alam Sutera Realty Tbk 公司(简称“AS”)在印尼证券市场上市;
2009年,荣获福州市人民政府颁发2008-2009年度“福州市热心公益事业茉莉花银质奖章”
2011年,郑年锦先生捐资300万人民币,助建华侨大学数字图书馆。
2012年,旗下Bekasi Fajar工业区管理公司在印尼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2013年,郑年锦资助出版了停刊48年的《生活报》纪念丛书。他当时对与会的150多位华人学者说:“之所以决定出资编写这一已消失近50年的中文报纸的纪念丛书,有两个原因。首先,我曾是《生活报》的忠实读者,《生活报》的评论、特写、副刊的作品曾是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其次,整理修正印尼华侨华人历史文物的资料不能等待了,要抢时间!”
2014年,BEST公司以1.27亿美元净利润进入“2014福布斯亚洲中小上市企业200强”。
2015年,上市公司华夏幸福(600340)与AS公司签署《备忘录》,约定公司将以海外子公司与AS公司共同合作开发位于万丹省唐格朗市的地块。合作区域地处印尼首都雅加达西部的万丹省唐格朗县,距离印尼首都雅加达市中心约30公里,距离雅加达国际机场20公里。合作区域所在的大雅加达及周边地区当前人口规模超过3,000万人。
2017年,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临时代办孙伟德19日在使馆会见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总主席郑年锦一行,双方就进一步推进汉语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该机构与中国国家汉办将在印尼达国大学(UNTAR)联合举办“HSK留学中国·就职展”。
(雨林编辑, 来源:华商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