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1年5月8日,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也是东亚书法的代表。印尼有名书法家、李秀贤,从小就得到书香文化的薰陶,热爱中华文化,长大之后,与朋友共同建立印尼书法协会,推广书法艺术。在书香文化薰陶下长大的李秀贤,从小就热爱中华艺术。1966年,李秀贤跟随母亲的脚步,在同所学校担任数学以及华文老师。
2011 年,来自棉兰,万隆,三宝垄以及泗水的书法爱好者,一致认同成立印尼书法协会的重要性。因此,李秀贤与朋友共同建立印尼书法协会,成了创始人。同时还当了10年的协会主席,推廣中华文化,成为国内书法爱好者的交流平台。
李秀贤已连续担任两次印尼书画学院院长。学院成立至今,已经吸引了上百名学徒,他们也提供青年免费的书画课程。李秀贤感叹,国内许多年轻一代,连自己的中文名,不知道该怎么写,实在很可惜。
对李秀贤而言,书法属于一种高层次艺术的体现。练习书法不仅能够学习华文,还能修身养性,培养稳重的性格。除了印尼书法协会,李秀贤也参与许多华社团体,像是印尼客属联谊总会,雅加达客属联谊总会等。她也曾经在2003年担任《印华百家姓》第一任妇女会主席。这股热忱,使她获得印尼 12大杰出妇女之一的头衔。
1947年,李秀贤出生于苏门答腊岛北部一个名叫先达的城市。她在中国的祖籍地是广东省东部的丰顺,丰顺位于梅州市南端、潮汕平原的西缘,是一个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山区小县。丰顺乃是粤东著名的温泉之乡,境内地热资源丰富,每个乡镇都有很多的温泉浴池。
可能是祖祖辈辈常洗温泉的原因,丰顺自古多出俊男靓女,皮肤细白,眉清目秀,李秀贤虽未在丰顺生活过,可是父母的遗传因素,使她从小就出落得十分漂亮,直到年近花甲,仍美丽大方,丰韵不减当年。
李秀贤成长经历
还在她幼年时代,家里即遭遇不幸,她的父亲在她刚满一岁时就因病去世了,她们兄弟姊妹都是由勤劳善良的母亲一手抚养成人。
李秀賢6歲的時候,母親為了生活,決定舉家搬遷到棉蘭去,幾個哥哥去工作,母親則在教會找到心靈寄託,母親經常用聖經的話教導孩子,要愛人如己,李秀賢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白手起家 共創事業
李秀贤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在平凡中度过,小学在棉兰教会卫理学校念书,中学就读于棉兰南安中学,毕业后从1966年到1973年,她在棉兰卫理学校当了八年教师。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李秀贤性格中除了具有坚毅、忍耐的一面,还受母亲的影响,有着温柔贤淑、宽容善良的品质。从而使其在面对一些矛盾问题和处理很多事情上,既能做到隐忍不发、不动声色,又能做到处事果断,精明、强干、理性、智慧。
長大後成為老師的李秀賢,對於華文一直都很有興趣,因為小時候華文被禁,只能透過自修來學習。任教期間,李秀賢認識了她的先生張慶壽,後來兩人在棉蘭結為連理,隨後就到雅加達展開新的人生。
由于从小缺少父爱,加上自己属于狮子座的女性,在她的血液里天生就蕴藏着坚毅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她婚后开始凸现出来。
1973年李秀贤与张庆寿先生结婚,婚后立即伴随夫君迁居雅加达,共同创业,开拓一片天空,这位斯文娴静的文化人,从此变成一位协助夫君打理工厂,又在商海泛舟的“经济人”。
「我們剛結婚的時候,真的是白手起家,我是一個教師,他也是幫人打工的,什麼都沒有,全靠我們一點一點打拼出來的。」在剛開始創業的期間,他們曾做過塑膠原料成品,像肥皂盒、衣架等等,2、3年之後,有個做紙箱廠的朋友告訴他們這行很有發展前景,就從那時開始做家庭式的紙盒廠、紙箱廠。
從家庭式的小型手工業做起,一直到1984年之後開始機械化,擴大規模做紙箱廠,並且進用很多印尼原住民,大概有3、4百個工人,當時的總統蘇哈托還頒了一個獎,叫做UPAKARTI獎,獎勵他們照顧本地勞工。經過夫妻兩人的辛勤耕耘,公司從家庭手工業發展成大型包裝企業,並在瓦楞紙箱業獨執牛耳。
「那期間我還沒有在社會上工作,我只是照顧家庭,供給孩子讀書,養兒育女,也有幫助工廠的工作,像是幫助記帳、管工人等,跟我先生一步一步做起來。因為我出身教育界,剛開始做生意不習慣,做生意要比較圓滑,但是我們教書的人很老實,還是一步一步走,主要還是以誠待人,人要講信用。」
30年来,李秀贤和夫君一道,夫唱妇随,艰辛打拼,白手起家。他们肩并肩一起创办企业的理想,也是由花到果,喜获丰收;从一个生产纸箱的小作坊开始,逐步发展到今天,拥有大片厂房和4条先进的瓦愣纸全自动生产线,成为产品畅销千岛的同行业较有实力的企业之一。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站着一位贤慧的女人;反过来说,一个成功女人的身旁,又何尝不是站着一个胸怀宽广的男人。李秀贤人生最大的幸运之处,就在于拥有一个兄长般呵护关爱、理解支持她的好丈夫张庆寿先生。
但是,无论自己担负的责任多重,工作压力多大,张庆寿对于夫人李秀贤担纲主持的社会公益活动,总是默默充当起顾问的角色,陪伴她做好组织发动工作,无私奉献,不遗余力,时刻和她站在一起。
(雨林编辑,来源: 国际日报 美都新闻网 李兆银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