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1年4月26日,今日,是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清华大学昨日在其官网刊发消息透露,著名爱国爱港企业家、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曹光彪将自己名下的财产全部捐赠清华,清华决定将曹光彪遗赠的这笔资金,用于在清华教育基金会设立“清华大学曹光彪先生纪念基金”。
他是世界最大的毛衣生产商永新公司的创始人,第一位到内地设厂的香港投资者,第一位打开补偿贸易之门的香港实业家。他创办的港龙航空公司打破了香港航空业由英资财团垄断的历史……
他虽然只上到高中二年级,但是他对于教育事业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让人钦佩。他是清华大学第一只高科技发展基金、第一只讲席教授基金的捐赠人;正是他,支持清华大学建成全国第一套远程教育系统;也正是他,专门成立投资公司以促进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据悉,曹光彪先生于3月12日,在香港港安医院离世,享年101岁。
从布店小老板
到爱国爱港的商界巨子
曹光彪先生祖籍浙江宁波,1920年出生在上海。在他17岁时,由于母亲去世、父亲多病,尽管成绩优异,但还是不得不辍学回家,接手父亲的生意,成为上海鸿祥布店的小老板。曹光彪很有商业天赋,在他的经营下,原本不景气的布店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闻名上海滩,还在南京、重庆、香港、台北等地建立了分号,并在上海建立了毛纺厂。
1949年,曹光彪先生举家迁往香港。他发现香港几乎没有纺织业,于1954年投资创办了香港首家毛纺厂——太平毛纺厂,这就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的前身。
不断创新是曹光彪先生毕生的追求。他的工厂织出了新潮产品羊毛衫,在欧洲市场大为追捧,藉此,他为香港开拓了另一个新行业——针织业。不久,他又将上海产的兔毛带进香港市场。就这样,曹光彪的事业快速发展。他随即又将业务向海外拓展。永新公司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毛衣生产商,1987年在香港顺利上市。他本人也被尊为“香港毛纺界的元老”,并赢得了“世界毛纺大王”的称号。随后他又进行多元化经营,涉足电子、电脑、精密仪器、贸易、旅游等领域。
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其作为亚洲航运中心的地位日渐显著,香港机场成了世界上最繁忙的空港之一,而香港当时唯一的航空公司却由英国把持。曹光彪先生一直梦想着:有一天中国人也能拥有自己的航空公司。1984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布后,他仔细研读,认为时机已到。他开始着手筹划创办由中国人掌握的港龙航空公司。为了达成这件事,他频繁地往返于北京与香港之间。经过不断努力,克服重重困难,1985年4月1日,港龙航空公司正式成立。港龙航空公司不仅拥有飞往中国内地的空运牌照,还取得了飞往泰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的国际航线牌照,打破了香港航空业由英资财团垄断的历史。
曹光彪先生对祖国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早在新中国解放初期美国对中国内地封锁之时,他就开始与内地做生意。内地改革开放之初,他于1978年来到北京,上书中央领导人,提出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在内地投资办厂。经过特批,1978年他投资740万港元在珠海创办香洲毛纺厂,他的香港企业界朋友们对此惊呼“曹光彪是不是疯了?把钱往水里砸”。这个以“三来一补”为模式的试点企业办得很成功,仅两年半的时间就提前收回了投资。1984年,曹光彪扩大投资规模,使该厂生产能力提升了50%。
曹光彪先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香港工商界,补偿贸易的做法为许多人所仿效,“三来一补”的模式也为中国沿海省份后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原始资金。曹光彪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放缓发展的步伐,他又先后在内地投资30多个项目,涉及纺织、印染、制衣、化工、电子、钢铁、酒店等多个行业。他与中国经贸部合资,在香港成立永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为内地引进技术。
1992年,曹光彪被国务院港澳办和新华社香港分社聘为港事顾问;1999年4月,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4566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曹光彪星”;2002年7月,在庆祝香港回归5周年之际,特区政府向曹光彪颁发了银紫荆星勋章。
数度助力清华
曹先生热心教育、科技等社会公益事业,在清华大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给予了真诚的关爱与关键的支持。
1000万港元捐设
“清华大学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
1996年,时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的杨家庆教授带队赴港访问。他回忆道:“我有位学生在曹先生集团下属一个很大的公司担任总经理,加上曹先生的女儿女婿都是清华毕业生,所以当曹先生听说清华来人了,就提出请我吃饭,尽尽地主之谊。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从晚上7点开始,一直谈到10点多。”自此,杨家庆教授和曹光彪先生就开始了密切联系,曹先生也成为了清华大学的热心支持者。
晚宴结束后,曹先生立即给他的部下、杨教授的学生打电话,说想为清华做一点贡献,请他的部下帮忙问问。“我说当然很欢迎。曹先生对我说,他感觉高新技术对于国家非常重要,当即决定捐给清华1000万港元,作为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基金。” 在当时,这是清华大学获得的最大一笔捐款。曹光彪也是当时香港第一位愿意在高科技领域做出捐赠的企业家。这就是“清华大学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的由来。
150万美金
捐建清华大学远程教育中心
1997年春节刚过,在清华大学校长会上提出清华远程教育计划,预算所需资金150万美元,用于购买设备等。按当时的汇率,150万美元相当于1200万元人民币,学校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杨家庆教授专程飞到香港,向曹先生寻求帮助。在详细了解远程教育的理念、清华准备如何做、为什么要这么做、需要多少钱等情况后,曹先生爽快地说:“我出一半,75万美金。”杨教授非常高兴,没想到此行一下子解决了一半的项目费用。
让杨教授更没想到的是,在他回到酒店后不久,曹先生就来电话说:“既然这件事情很有意义,你也就别再花力气到处去跑了,全部由我来。”杨教授听后十分感动,但他马上给曹先生出了一个难题:“因为要订货,想尽快把设备装起来,所以钱要得比较急。”曹先生慨然应允。三天后,150万美元一次汇到清华大学账户上。就这样,全国第一套远程教育系统于1997年在清华大学建成了。
5000万元
捐建清华大学曹光彪综合体育馆
2001年4月,学校即将迎来90周年校庆,但是大礼堂容量有限,只有一千多个座位,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考虑到学校许多重大活动,如开学典礼、学位授予仪式等活动均无合适的场地,学校准备建一个综合体育馆,预算为1亿多人民币。杨家庆教授再次飞赴香港与曹光彪先生会面。杨教授坦言相告了学校的计划和综合体育馆未来的用途,以及90周年校庆的迫切需求。曹先生没有马上讲话而是凝思不语。杨教授说:“1个亿比较大,如果您能捐一半也非常好了。”曹先生马上就说:“那可以。”那么快地就答应了5000万!杨校长当时还留一个“心眼”,说:“5000万是一个很大的数,我们要不要签一个协议?”曹先生爽快地回答道:“不需要,什么时候需要,给我来封信就可以了。” 曹先生接到信后,分两次把钱汇入了清华大学的账户。“他这个人非常讲诚信,非常有魄力。5000万不是小数,半个亿,在2000年,那是很大的一笔钱,5000万元没有任何协议,就这样2000万、3000万分两次就打过来了。”至今说起此事,杨家庆副理事长还是很激动。
300万元
捐设“清华大学曹光彪讲席教授基金”
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明确提出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而加快建立一支世界级的师资团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当务之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提议借鉴国外大学行之有效的讲席教授模式,以筹集到的社会资金设立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基金,用来引进相关学科的世界级领军人物,后获得校务会议同意。当年清华提出支持每个讲席教授(组)一年100万人民币、连续三年,共300万人民币。曹先生听闻此事后第一个站出来给予支持,拿出300万元帮助清华大学聘请美国哈佛大学何毓琦教授为首的自动化系讲席授组,曹先生又成为了第一位以个人名义支持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基金的捐赠人。
(雨林编辑,来源:香港商报 )